□张俊杰 范文超 李效发
2011年高考,息县参加考试5591人,本科进线2641人。这份成绩单令整个息县欢欣鼓舞。因为5年前,息县参加高考2751人,本科进线仅678人。5年间,高考本科进线率提升了两倍,巨大反差的对比背后,记录的是息县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2006年,是息县教育的转折之年。那年夏天,息县的空气中弥漫着失望和抱怨——百万人口的大县仅有2000多名考生,本科进线率只有24%,各项指标在全市八县两区排名末位。沉重的“息老十”一下震惊了刚到任的县委书记张富治,在街头巷尾的叹息声中他低调走访了数十所学校,逐步摸清了息县教育脉象。
一场全县范围的教育大整顿轰轰烈烈地展开。秩序得到了规范,人心得到了整合,息县教育长期积蓄起的热情和干劲重新焕发……
教育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针对全县教师严重缺编的状况,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5年累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800多名,全部充实到缺编的一线岗位。壮大师资队伍的同时,公开选拔教育系统干部,一大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同志走上了不同的管理岗位,并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为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县委、县政府连续六年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评选出61位“名牌教师”,并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和5000元的奖励。教师节期间,县四大班子领导采取不同形式,走访慰问教职工,为教师办实事。稳步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妥善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成立息县教育发展基金会,把9月8日定为全县“助教日”,县领导带头捐款,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踊跃捐款,在全社会掀起了尊师重教的高潮。
为改善办学条件,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集聚财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事业累计投入资金3.53亿元,远远超出国家要求的标准,走在全市最前列。同时,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先后引资2.08亿元,兴建了息都实验学校、英才实验学校、县中心幼儿园等一大批民办学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教育资源的需求。
外流的教师和学生纷纷回流,息县教育发展开始有序加力,到2011年,以高考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提升,基本实现了“高考本科过线每年增加500人,全市排名一年上升一个新台阶”的目标。
息县县长余运德说:“教育要大发展,也要均衡发展,区域上、资源上均衡,教育的程度、类型也要均衡。”
为统筹息县教育科学发展,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河南省职教攻坚和信阳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机遇,强力推进息县职教攻坚计划,引资8000万元兴建了息县职教中心。同时,整合县综合高中、县一职高、县四高与县职教中心联手,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优化全县教育结构。在2009年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上,息县职教中心作为全县的参观点之一接受全市领导参观考察,受到了时任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目前,息县教育事业已形成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统筹发展、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教育管理坚持政务、校务公开,强化行风评议,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2011年,息县教育部门服务窗口被省优化办评为“河南省优秀服务窗口”。
从当初排名居末的羞于言表,到今天全面提升的扬眉吐气,渗透了多少息县执政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艰辛。“知困然后作”的息县教育,承载着百万人民的期望和梦想,必将实现新的跨越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