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著名作家白桦3月28日在《信阳日报》“茶都艺苑”版发表的《身后已无事》一文中严厉声讨:“今天还有些人把殡葬和祭扫当做私欲的宣泄,成为生前对社会资源的掠夺和占有的继续。墓穴越来越豪华,楼台亭阁,不一而足,恨不能把人间万物都装进坟墓。”其对殡葬和清明祭祀的陋习认识之深刻、批评之犀利,足以让我们每一位现代文明人深思:“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如何让清明节变得更‘清明’?”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在清明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优良传统。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有些人仍然不顾身背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恶名,在祭奠扫墓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有的不惜花费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购买大量走形、变味的祭品,烧得浓烟滚滚,大有纸钱烧得少了显不出祭祀气氛之热烈;鞭炮放得不够,就不能表达怀念故人之情,其实这些做法不仅严重污染空气,影响居民居住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传播迷信思想,污染社会风气。同时,因烧纸钱而增添大量的黑色垃圾,给环卫工人增加了不必要的劳动,更重要的是浪费资源,并且存在安全隐患。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营造“低碳”环保的清明节氛围,离不开政府的倡导,更离不开每一个祭祀者的支持与配合。植一棵树、献一束花、放一曲音乐、写一首诗、献一篇悼词、道一句平安……用这些文明、环保、健康、安全的祭祀方式缅怀亲人,既达到了“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祭奠目的,又安全环保,还不劳神费力,岂不更好?

古人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轰轰烈烈的厚葬厚祭不如对活着的长者尽敬老赡养之道,多一些关心和体恤,且不妨“常回家看看”,跟父母亲人说些暖心的话、帮助干些家务活。倘若父母亲人在世时不尽孝道、只求索取,在他们离世后做一些给别人看的道道,换来的也许是众人别样的评价。

要使清明节变得更“清明”,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更新祭祀观念和方式,以文明之举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生命的尊崇、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催化人们对亲情人伦的重视眷恋、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如此,平安清明、绿色清明、环保清明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