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 瑞

“看人下菜碟”,这种常遭人鄙夷的行为,却是河南省温县农民李随安靠一张嘴维护十里八乡公平正义的制胜法宝。

“吃亏沾光讲在明处,有些事就得稀里糊涂拉倒。”他说,全看当事人的脾气个性,清楚不了糊涂了。李随安自己总结,人过一百,形形色色,要想办成事当然得摸准性格。没学过心理学,但多年在农村家长里短的调解,使他对人性格的洞察生动而深刻:顺毛捋,别戗茬;要面子吃点亏也没啥;占便宜大于天……

李随安一辈子爱管闲事,而且把“公平正义”看得最要紧,所以邻里有断不了的案,都愿意找他评评理。还是年轻小伙子的时候,村里人就习惯“有啥事找小李”。几十年过去了,“小李”变成“老李”,更是闻名遐迩的和事佬。为啥?李随安很自信:“我能断的案,别人断不了”!乡亲们提起他——“人家嘴能说。”

西林召村有两户人家,因为1951年土改时土地证填错了,几十年间纠纷不断,官司打了20年,许多人调解都调不成。直到双方老人去世,下一辈还在起冲突,甚至聚了百十号人要打群架。

李随安采用迂回策略,先找双方“能在一块说得着的”亲朋好友,旁敲侧击;然后找当事人谈,“仇气不能当做传家宝,祖祖辈辈往下传”,他一有空就去“闲谝”、拉家常,工作做了3个月,终于让两家握手言和。几十年的积怨一朝化解,其中较为弱势的一家当场就哭了。

多年来,经李随安手调解的纠纷有两千余件之多,调解率达98%。“找到我的基本都调成了。”李随安说,印象中当事人不满意的只有一件,而他至今仍认为自己断的案很公平。

有位妇女跟邻居闹宅基地纠纷,嫌李随安不偏向自己,见了他从不答腔。李随安处理土地纠纷有个套路,画两张图纸,一张是现状,一张是他要说合成的目标。这起宅基地纠纷,他几次画图纸,自认为达到调解的最佳程度了。

达成协议后埋白灰做记号,村里人拿锤去帮忙,李随安拦住了。他让当事双方各出一个人,一个扶着一个砸锤,“省得说别人砸偏了。”围观的乡亲都称奇:“你真毒(厉害)!咋想出这点子来?”

李随安自己总结,揽下这样的差事,最要紧的品质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没原则你还咋开口说话?”其实家人朋友都不支持,他们说的也在理——“你一月挣多少钱,得罪多少人,啥事不好干非干这?”李随安向来不怕得罪人,他说自己心态好,人家说啥不在乎。

他当然不是都不在乎。走在街上,遇见的人都哈哈笑着跟他打招呼,他特别知足地回味:“非常愉快,一般人做不到。”李随安走上民事调解的道路很偶然。1962年小学毕业,他先后在生产队当过会计、开过商店、做过毛笔加工生意。1992年他因病左臂失去知觉,不能干重活,时间一下子宽裕起来,加上天生一副热心肠,村民有矛盾就愿意找他。

说合、断案这档子事,李随安乐在其中。他专门备了笔记本,有纠纷先记录,调解完了再总结。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字迹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日常民调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人过一百,形形色色》、《赡养矛盾工作指南》,一篇篇条分缕析,像模像样。

李随安已经63岁了,一有纠纷还是骑着摩托车四处奔走。眼下他正在认真培养接班人,因为十里八乡离不开这样一个角色。

(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