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淮滨县民间博物馆大门 |
□王长江/文 吴彦飞/图
“仙庄集”位于淮河中上游的淮滨县南部,因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曾在这里得道升天而得名。“仙庄集”现名张庄乡,2010年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3月18日,笔者慕名来到位于淮河南岸的张庄乡,探访了这里古香古色的青石板老街。
在老街居民吴世斌的引导下,笔者踏上了这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青石板老街。老街位于该乡街道西北边,约有350米长,青石、青砖、青瓦是老街独有的特色。老街原有的几十家住户,现大多都已迁出,留下的只有老人、老屋。穿行在青石板街上,不禁让我想到了这里曾经的繁荣和现今的沧桑。
吴世斌就居住在这条街上。说话间,他将笔者带到了他位于老街东段的住处,映入眼帘便是门前的“让淮河文化铸就淮滨,用仙庄历史复兴张庄”的宣传标语,一看便知这是个颇有文化气息的农家。从门前往院内看,一个大“梅”字很是显眼。一旁吴世斌的妻子李会顶十分好客地介绍道,俺家现在已是“民俗博物馆”了,今年1月刚开的馆。我们这个馆是“腊梅搭台,民俗唱戏”,这两株腊梅,经相关部门鉴定,都是具有320年树龄的古腊梅。每到腊月,很远都能闻到腊梅的香气,吸引了很多慕“香”而来的人。
待转过头看,石磨、石锁、石碾、石雕等石器,摆满整个院落。旁边的茅草屋内陈列着染具、水磨、旱磨、纺车、木耧、渔船等用具,满满当当,且多数展品都已被岁月淡忘,甚至有些已是孤品……
说着,我们走进了前客厅,里面摆放着汉白玉花盆,在客厅东边有两个厢房,其中一个厢房陈列的是伟人挂像、普通百姓的借据、房契资料和30多台不同年代的收音机、唱片机等。另一个房间陈列的是镇馆之宝——木油榨,该木油榨约6米长,仅配件就有100多件。至今,吴世斌收集有大大小小的展品已有1000多件。大多数是民间生产农具和民俗用品。
当被问到怎么想到要搞这些时,吴世斌说:“随着来看腊梅的人增多,我就想到了平时收藏的民俗用品,如果将它们分门别类地陈列起来,不是也很有看头吗?一来可让现在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到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二来也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这不是一项利国利民之举吗。基于这些,于是我因陋就简,就把祖上传下来的四合院改建成了民俗博物馆。”
出门时,笔者将相机镜头对准吴家大门两侧的一对石鼓上。据说这对石鼓是元代物品。东边石鼓图案上的“松鹤延年”和西边石鼓图案上的“百鹿贺寿”仍清晰可见。沉淀着岁月印记的石鼓静静地躺在镜头里。
在吴家的所见所闻,让我不禁为吴家传承祖国民俗文化举动而赞叹。据悉,“仙庄集”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集镇,这里不仅有传说中的张果老、奶奶庙、民间社戏,还有许多红色记忆等。
采访结束时,当问及吴世斌今后还有什么想法时,吴世斌说,他要收集更多的展品,以发展壮大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同时希望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能保护好“仙庄集”的文化遗迹和青石板老街,并给予文化传承者支持与鼓励,保障民俗文化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