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 瑞

在郑州市近郊的黄河滩区跟“萝卜哥”聊了一下午,感觉跟想象中的农民形象太不一样。舍得精神,市场意识,以及对种地的新思考,许多细节透露出他对自己的定位——专业种地的职业农民。

早春时节,风还带着寒意,平整无垠的黄河滩地见不到几个身影。“萝卜哥”韩红刚的200亩地里,却是马达突突响,农人耕作忙。从地里出来的时候,他裤腿蹭满黄土,脸上胡子拉碴,但整个人显得干练。

“忙着种土豆呢。”他伸手朝地里遥遥一指,20多人中有他从开封请的农业技师,有附近村庄的农妇。撒化肥机上,一人把握方向盘,一人往机器口添肥料,撒得又快又均匀;一台喷灌机放出去不用管,浇完自动返回。这机械化耕作场面看得人啧啧称奇。

“萝卜哥”已经想好了,这批土豆6月左右能上市,到时候直接拉到郑州的社区,在微博上公布时间地点,根据去年卖红薯的经验,销路不是问题。他还酝酿着在地头办土豆宴,有兴趣的城里人可以来体验挖土豆、烧土豆的乐趣。

简简单单的土豆,其实体现了“萝卜哥”的两个种地理念:一是让蔬菜从地头直接到餐桌;二是吸引城里人到地头。

在黄河滩区默默种了十来年地的韩红刚,去年因一个免费向市民送出40万斤萝卜之后,却赔进去了数万元的红薯的事件而一举成名,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萝卜哥”,真名却很少被人知道了。送萝卜事件后,“萝卜哥”每天都接到各种电话,有蔬菜卖不出去的,有社区需要菜的,也有出谋划策的。“萝卜哥”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很快,以“助农利民”为口号的河南萝卜哥蔬菜种植有限公司成立了。

“城里人没吃过便宜菜,农民也没挣过啥钱,我现在就是要省掉中间倒腾的环节。”目前他已经跟一家社区成功对接,蔬菜长成以后,从地里刨出来直接拉到社区卖,农民卖菜和市民买菜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他还设了蔬菜无人售卖点,算盘打得很精,“即便有个别人不给钱,也比雇几个人守着成本低。”

除了土豆宴,“萝卜哥”还准备推出一家15平方米的私家菜地计划。市民可以自己种,也可以交给“萝卜哥”打理,通过这个平台把更多人引到黄河滩来。“萝卜哥”的营销理念很朴实:“人家来了不会只守着自己那15平方米,看见蔬菜辣椒就买走了,不是更好吗?”

目前,“萝卜哥”手头承包的土地将近1000亩,他将分别种上土豆、红薯和牧草。很多农民越来越不愿种地,选择打工挣个心净钱,同是进城打工的“萝卜哥”,为啥要揽下这么大的摊子?

“萝卜哥”今年38岁,老家在安阳滑县小韩村,初中毕业他就到郑州闯荡。在火车站看过自行车,跟人合伙卖过烧鸡,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正儿八经的职业,老是选错行。”做生意还被人骗过,合伙人卷了8万块钱销声匿迹。

2000年,老家人听说黄河滩有地,让他去看看。他想办法租到400亩,一亩租金300元,种地头一年全赔了,很多老家人都甩手不干,留下他自己一直坚持到现在。

说起专职种地这些年,“萝卜哥”满腹辛酸。刚来时黄河滩一片荒凉,他搭一个简陋的庵棚住下,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对市场了解太少,种不对路,一直赔。”2004年,他还掌握不了黄河滩的地性,种的棉花长疯了,棵棵一人多高不结棉桃,棉花价钱也低,50亩只卖了两三千元。

“庄稼不收年年种,不种干啥?”在黄河滩十来年,“萝卜哥”说主要是心情好,不存在钩心斗角,简单种好地就行。后来他尝试种过蔬菜,毕竟离郑州近,方便拉出去卖。2010年他终于碰对了一回,赶上棉花价格高,100亩地赚了七八万元。

“萝卜哥”越来越热衷于“找地种”,看见哪有空着的土地就去问,愿不愿意出租。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人都来到郑州,村里也有几百口人出来租地种,巩义、中牟等郑州周边有很多小韩村的人。

免费送萝卜以后,“萝卜哥”感觉自己一下子热闹起来。参加上海农博会,参观北京小毛驴农场,注册蔬菜公司,连买化肥都会被认出来。他自己很清醒,“虚的东西站不住,风一刮就走了,我就是个种地的。”

“萝卜哥”的行为理念一再颠覆人们对农民的刻板印象。他经常上网,看企业家智慧库、名人的微博,在电大报名学工商企业管理。他说,人要开阔视野,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注册公司还有一段小插曲。“萝卜哥”原先定的名称是“萝卜哥蔬菜销售公司”,带了一套资料去申请注册,发现少盖一个章,黄牛党看了他的材料,说2000块钱可以帮他搞定。“萝卜哥”嫌贵,自己跑回去补了章,再到工商局时公司名称被抢注了,只好改为注册种植公司。自那以后,“萝卜哥”就长了个心眼。

我们的聊天不时被打断,“萝卜哥”在电话里嗯嗯啊啊地指挥,一边拿眼睛打量地里干活的人。我们纳闷,没有听到手机响声啊,“萝卜哥”憨厚一笑:“我调的震动,聊天中电话老响多不礼貌啊。”这个进城种地的“萝卜哥”的确一直在学习。

(新华社郑州3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