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为村里孩子上学义务修路19年 磨坏铁锨34把
今年66岁的老人朱松山,从1993年起拿起铁锨开始义务维护村里两条土路,至今已有19年。19年里,他修路磨坏了34把铁锨,换来的是村民的出行方便和大家的一致称赞。
朱松山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大郭乡菜王行政村五龙庙自然村村民。五龙庙村地处河南省临颍县、襄县、舞阳县三县交界处,是临颍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20年前朱松山修路之前,村里两条通往外界的总长约3公里、又窄又曲折的土路,用村民的话来形容是“太烂了!”每逢下雨,来往的车辆就会把这两条路碾压得高低不平、泥泞不堪,深深浅浅的水坑随处可见。平时经常来村里做买卖的小贩都进不了村,村民到外面办事也很难。
最让村民苦恼的是孩子的上学。下过雨后,年龄小点的孩子在这条小路上根本无法行走,家长们不得不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孩子去上学。
当时还在县城上班的朱松山就常常嘀咕:“这路,得修!”
1993年,朱松山从临颍县物资贸易公司下岗。没有土地也没有收入的他回到了五龙庙村,帮助妻子务农,一时情绪十分低落。“我那时只想找点事儿做。”朱松山想起了多年搁着的那块心病高低不平的村中小路。于是,他拿起铁锨,试着在村东头孩子们上学必经的那条小路上修了几天。看着被自己铲平的小路,他“心里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充实”。
从那年起,握着一把铁锨俯身修路的朱松山,便常常出现在这两条小路上,出现在五龙庙村以及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们的视野中。天气好的时候,他会沿路走上一圈儿,把路面上有车辙的地方铲平,或者从别处刨些土填在被车轮压出的小坑里。下雨天,他有时间就会打着伞站在路边,阻止一些大车把道路压坏。
“他修路总会忘记了吃饭,经常我都要跑去叫他,他才回家吃。”妻子魏秋英说,“前几年,我们还没有手机。经常去叫他回来吃饭,真是麻烦。”
多年下来,两条路的状况焕然一新,再不像以前的坑洼不平、泥泞遍布。朱松山还专门把路修成中间高、两边低,使下雨的时候路面也不存水,不泥泞,维修起来也方便。
远近几个村儿的人都知道这个常年义务修路的“活雷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村民们自发地把朱松山义务维护的两条路起名叫“松山东路”和“松山南路”。
来村里做生意的村民,看到修路的朱松山,也都纷纷主动给他送东西。朱松山去附近买东西,卖东西的人一看是他,都经常不收或者少收他的钱。
修路20年,朱松山亲手磨坏的铁锨已经有34把。在朱松山的家里,记者看到了4把铁锨,两把是他春节后花30元从集市上买的,两把是去年和前年用坏的,铁锨的前面都已经被磨去了一半多。
(摘自《中国青年报》 韩俊杰 孙瑞丽/文)
20多位老人爱心撑起9年施粥摊 每天有人送钱送米
早晨6时多,位于温州东门附近的红日亭施粥摊前,来喝粥的困难群众已排起了长队,几名老人已经开始忙碌:熬粥、煮菜、施粥……
这个简易的施粥摊,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别样的温情:9年来,20多位老人坚持免费为过路人送上热腾腾的粥。
老人们告诉记者,开始决定施粥,是因为看到周边一些孤苦老人、拾荒者和失业民工,在寒冷的冬天吃不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所以几位老人自己筹钱购置锅碗瓢盆,自发办起这个施粥摊。
很快,老人们的善举感动了越来越多的温州市民,来红日亭献爱心的人也多了起来。“熬粥用的米,是市民们捐的;买米和买小菜的钱,也是他们捐的……这里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大家的爱心。”老人孙兰香一边用铲子搅粥一边说。
的确,正是有无数位“活雷锋”热心相挺,才让温州的红日亭施粥摊办得红红火火。
记者多次见证这样温馨的场面:一个冬天的上午,一辆面包车在施粥亭前停下,司机和一位穿着格子衫的中年女士从车上跳了下来,一人扛一包大米走进亭内。“这米捐给你们。”女士交代了一声,就准备离去。一位老人上前,询问姓名,她微微一笑说:“一点心意,不说名字了。”说着便驱车离去。
“我要代表6个人,捐3000元钱。”一次,一名以前住在附近的老人来捐钱,他说,他和5位朋友,以前是住在这里的邻居,后来大家都搬走了,前两天有人提议,每年每人捐500元给施粥摊,大家一致同意。
“这个社会上还是好人多。”67岁的黄碎娇是参加施粥的老人之一,对市民的热心,她深有感触:喝粥的人很多,费用很大,以前还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每天总会有人送钱送米来,这“下顿”总有着落。
这个声名远播的施粥摊,在温州市民支持下,已坚持了9年。“施粥摊一般一天要花费三四百元,这笔开支全是靠大家的捐助,我们才能办下去。”老人叶宝春感叹。
无数市民参与进来,传递着爱心“接力棒”。“有一位好心人,觉得我们这里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帮手,就和我们商量请了个人来帮忙,由他每个月给帮手600元补助。”叶宝春说。
很多捐赠者,其实自己也不富裕。“常常看到来捐款的市民穿着很俭朴,捐了钱也不愿留名字。”吴秀霞老人说。
(摘自《浙江日报》 黄 宏 王 荣/文)
女大学生何平:逆境中的“阳光青春”
5岁就到花炮厂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17岁,多方筹钱救治重病的父亲和弟弟;20岁,带着患病的弟弟上大学。为了支持家用,她最多时打7份工,有时一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今年3月,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学生何平的艰辛经历和拼搏精神成了湖南各高校学生热议的话题。
何平的故事源于苦难的家庭。
1991年,何平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澄潭江镇吾田村。她的母亲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后来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而行踪无常。父亲1986年因车祸被切除了脾脏,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从小对爸爸的记忆,就是经常没有预兆地吐血,一吐就是一大片。”何平说。
从五六岁开始,懂事的何平就跟着伯母到村里的花炮厂打零工挣钱。吾田小学校长何迎春至今还记得每学期开学交钱,何平都会交来皱皱巴巴的一摞小额钞票。“都是她假期打工挣来的。”何迎春还记得,何平几乎一年四季都穿同学送她的旧衣服,可她在上三年级那年,给妈妈买了一双皮鞋。
2003年,何平的弟弟何君出生了,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何平的脊背,成了小何君幼时的摇篮。弟弟隔三差五就会感冒,有时烧得不省人事,何平几乎无法离开床前一步,抱着、搂着,给他喂药、敷毛巾。
父母疾病一直未见好转,2008年3月,何父突然中风引发脑出血,需开颅治疗。
为救父亲的命,下午放学后,17岁的何平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回家夜以继日地守护父亲;假日里,在村负责人的带领下,何平挨家挨户募捐,一直持续到这年7月。打听到省慈善总会联手湘雅医院推出了一个免费治疗的项目,何平一次次打报告,跑村上、镇上,一直到长沙市、省慈善总会,小姑娘的恒心和孝心打动了院方和慈善会,湘雅医院破例为何父免费做了手术。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何父从此落下癫痫病的病根,双脚也无法直立行走。
2009年,何平克服重重困难,考上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但在浏阳家里的弟弟一直是她的牵挂。
“带弟弟去医院检查过几次,医生都说弟弟血铅超标,因为营养不良,骨龄和发育也明显滞后。”大二时,她用真诚打动了湖南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负责人,将弟弟转学到科大附小,带着弟弟上大学。附小还破例免去她弟弟的学杂费,让姐弟俩搬进了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宿舍。
在学校食堂,何平每餐吃着一元的“无荤餐”,为的是换来弟弟每顿饭有肉,以及每两天一个苹果、一杯牛奶。课余时间,学业优秀的何平做5个学生的家教,每堂课备课两小时以上;还要勤工俭学打扫校园。这样,她每个月能给父母寄回一两千元补贴家用。
她的精心照料让弟弟越来越健康,性格也由刚来时的自闭变得开朗活泼不少。上学期期末考试,弟弟语文97分,数学96分。而她自己,也以各科合格、平均每科80多分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
班主任李晓韵说,她还是个性格外向、兴趣广泛的活动积极分子。主持、演讲、唱歌都是她的特长,曾获得学院中文、英语演讲比赛“双料冠军”。
何平说,只有多靠自己,才能让自己有底气面对世界,有力气一直站着。
汶川大地震时,何平把学校发的1000元救助款捐了出来,被班主任发现追回后,她又悄悄地捐了100元,而当时她一天的生活费仅3元。2008年7月,何平在报纸上看到有个男孩因母亲患病无钱医治,准备辍学打工。当时何平的存折里还有父母治病后结余的3000多元,她从中拿出一半送到了这个男孩家里。去年9月,班上评定贫困生补助,只有8个名额。得知有9个同学报名后,获得全票通过的何平,主动找到老师要求放弃。她说:“我现在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怎么能还去跟同学争?”
(摘自《中国青年报》 何 频 洪克非/文)
准丈母娘卖房救治癌症准女婿
新浪微博@更更是旋木:我的一位客户胡姐,女儿男朋友患了癌症,现在正在医治。她毫无怨言地用家里的钱帮他治疗,她本身家里也不富有,目前甚至想卖掉一套房子来帮他付医疗费。可病情已到了晚期,现在能做的就是期待奇迹了。非常敬佩胡姐,能倾囊相助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
记者微访:发帖的李先生在一家房屋中介工作。日前,女客户胡女士来到李先生所在公司,拿出一套位于关山的小户型想委托帮忙卖掉。李先生见她卖房的意向比较急迫,询问原因才知,胡女士希望尽快卖掉房子的原因是要救治她女儿患癌症的男友。李先生震惊而感动,当即发此微博。
记者辗转联系上胡女士。据了解,胡女士今年53岁,目前退休在家。她女儿小美(化名)今年26岁,在武昌高校区附近的一家清吧工作。2年多前,小美与来自洪湖的王先生相识相恋,之后王先生也来到了小美所在的清吧上班。
王先生生于1977年,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随后双方分别再婚。王先生判归父亲抚养,8岁时,他实在无法忍受后母的虐待,离家出走。他一路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了已嫁到外地的生母,可生母害怕现任丈夫责难,不敢收留他。从此他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流浪生活。20多年来,他睡过码头,扛过大包,后来学会开车,当了司机,跑起了长途……遇到小美后,他终于安定了下来。
起初,胡女士也不同意女儿与没有稳定家庭的王先生交往,但后来听女儿说起他从小到大的经历,又观察发现王先生为人处世努力上进,生活十分规律,爱整洁,爱看书,觉得他是个自强自立的孩子,便接纳了他。
可半年前,王先生忽然查出患上了淋巴癌,现住在同济医院肿瘤科。小美悲痛极了,她拿出所有积蓄,努力挽救恋人的生命。胡女士丈夫的身体也一直不好,常年治病花费不小,家里根本没有闲钱。见女儿的积蓄已快用完,王先生的病情又开始恶化,经常需要抢救,开销极大。前日,胡女士征得女儿同意,拿出了自己为女儿准备的婚房……
日前,胡女士对记者说,他就在我身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弃之不顾,不去努力挽留?我实在做不到,尽管卖房是最无奈的选择。
(摘自《长江日报》 李红鹰/文)
南京公交司机“喊座姐”为孕妇喊到座才开车
“见我挺着大肚子上车,她便扯着嗓子喊了起来,‘哪位给孕妇让个座?’喊了五六次,直到有好心人让座了,她才发动车子。”日前,南京市民丁小姐致电扬子晚报,请晚报记者帮她找一位公交司机,她备好了感谢信和锦旗想当面谢谢这位司机。近日,记者联系上了当事人——南京公交38路女司机陈凌洁。陈凌洁觉得帮孕妇喊座是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了,但正是这件小事,让很多南京市民的内心产生了无限的温暖。
为帮孕妇找座位
女司机喊了五六声,直到有人让座才开车
丁小姐家住南京金陵小区,是一位怀孕七个月的准妈妈,每天早晨8点要从家出发乘公交车到位于大行宫的单位上班。
3月9日早晨,丁小姐一如既往地在38路燕江路公交站等公交车。因为肚子大,不想和人挤的太近,丁小姐一般会站在站台下候车,期望第一时间上车,选个空间大点的位置站着。“大多数司机都会尽量将车停在我面前,让我先上。但那天的司机实在让我太感动了!”丁小姐记得,女司机的编号好像是101099,当天她上了车,车上座位已经坐满,且有七八位乘客站着,司机开始播放语音提示:“各位乘客,请给身边的老弱病残、孕妇让个座,谢谢……”、“当时老弱病残孕专座上坐着一个男子,看了我一眼后便低下了头。”丁小姐说,公交车上的语音提示还在一遍一遍播放着,但车上乘客都没动静。
没想到,司机见无人让座便没发动车子,自己喊了起来“哪位给孕妇让个座”。“连喊两次,没人响应。我也挺不好意思的,就对司机说大姐没事,我站站就好。”没想到,司机索性从座位上站起来,转过身对着车厢内又喊了三四次,直到一位车厢后部的美女起身让了座,丁小姐坐了下来,司机才发动车子。
准妈妈被感动
网上晒出被喊座遭遇,引发300多位准妈妈大吐槽
倍受感动的丁小姐当天将她的遭遇发到了自己的QQ群里,群里有300多位准妈妈。“本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事,没想到引来准妈妈们的大吐槽!”
王小姐也是坐公交车上班,她自认没有丁小姐的好福气,怀孕四个多月了每天都是站着去,站着回,从没人给她让过座,也没遇到好心的“喊座姐”,更令她郁闷的是有些乘客为了抢座还推她,“看见你是孕妇,连对不起都不说一声的!”王小姐自我安慰,可能自己肚子不够大,看不出是孕妇。网友“嘟嘟爱”怀孕7个月了,她平时都由老公陪着坐1号线地铁上班,一开始,肚子隆起的不明显,没人让座也不奇怪,后来肚子渐渐大了,还是经常得挺着大肚子站着,尤其是高峰期的时候,很多人对孕妇完全是装作没看见,照样和她抢座位。一时间QQ群里的准妈妈们纷纷感慨:“我们怎么遇不到这么好的司机啊?”
回想自己整个孕期很少遇到好心人让座,又看到QQ群里的姐妹们多有类似遭遇,丁小姐便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好司机的事迹,让大家向她学习。“于是想到公交公司当面谢谢司机,让公司表扬她,从而呼吁更多的人向她学习。”丁小姐把提议在网上说了以后,得到群里300多位准妈妈的一致赞成,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联系制作锦旗,有的建议再写封感谢信,有的则帮忙寻找司机。“挺个大肚子真的很不容易,姐妹们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喊座姐’在我们身边。”丁小姐说。
司机称是份内事
常年帮孕妇喊座,等她们有座位了才安心开车
日前,记者联系上了当事司机陈凌洁,并电话采访了她。对于当天的事,她觉得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了。陈凌洁回忆,当时车上已满座,丁小姐上车后她按了语音提示器,可按了好几次也没人让座,她就只好大声喊了。电话里的陈凌洁,快人快语是个热情的直性子,她告诉记者自己开公交13年了,“我也是女性,女儿已经18岁了,看到孕妇挺着大肚子还要站着,我知道肯定很不舒服的!”陈凌洁说,遇到孕妇上车,语音提示不一定管用,但她张嘴一喊,都会有乘客让座的,“语调别太凶,要顾及乘客们的感受,带着协商的口吻喊,总会有人让座的。咱们社会还是好人多,只是有些人没看见或者是一时不好意思罢了。”
陈凌洁说,平时开车,这种情况遇到很多,老人、小孩、孕妇经常是一路站着,有时候,有些准妈妈们也会不好意思,陈凌洁每次都会尽量帮她们找到座位才安心开车。在陈凌洁眼里,这些都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更何况还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电话那头,陈凌洁也和记者说了些她自己的小建议,高峰期,上班的人形形色色,老年人能否尽量避开这个时候外出呢?人潮拥挤,对老年人自己来说也不大安全,何不换个时间,既错开了高峰期,也拥有了一个宽敞的空间。
最新进展
代表300多位准妈妈,送锦旗给爱心司机
“在此,我代表怀孕的准妈妈们感谢这样的司机,感谢你们给予我们的帮助。祝福司机师傅家庭幸福,工作顺利,同时也祝38路全体司机工作顺利。”日前,丁小姐联系上扬子晚报的时候,已经把感谢信和锦旗都准备好了。在记者找到了好司机陈凌洁后,丁小姐说,她就想和丈夫一起去向陈凌洁所在的38路车队,当面送上锦旗和感谢信。因为她是带着群里300多位准妈妈们的情谊去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即将出生的宝宝积攒正面的感动事迹!记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社会上的准妈妈们,让个座儿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也呼吁有更多像陈凌洁一样热心肠的人出现。
(摘自《扬子晚报》 於 璐 李显彬 张 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