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颖
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其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评价与信任。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积极改进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善学善为 擦亮“亲民窗口”
窗口单位把学习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内在动力。我市对窗口单位青年干部进行轮训,广大党员干部就提高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掀起新的学习高潮。把管理转化成为民服务的亲和力。通过建立公示栏、网络平台、承诺卡等做到窗口制度化、人员身份化、信息公开、服务规范化,同时以“三亮三比三评”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开展“五个一”、“四岗三星”、“六比六看”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高效、便捷的服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督导转化成为民服务加速力。我市成立5个督导组,每组由一名正处级干部担任组长,实行领导抓、抓领导,督导与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8县两区、6个管理区、100个市直部门和市管单位进行常态化督导,内容涵盖践诺自查、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
严格标准 擦亮“利民窗口”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1年,全市卫生部门争取卫生投资项目203个,总投资3.63亿元;开展10项基本公共卫生和4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抗大病风险的能力。推进六城联创工作,窗口单位率先垂范,认真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对背街小巷和城中村、城郊结合部进行了集中整治,实现了市中心城区全天候保洁。树立质量立市观念,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做到以质量树形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切实执行“三员四定”制度,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市确定专职食品安全监督员108人,聘请政府协管员214人,社会信息员184人,做到定人员、定职责、定区域、定企业。
注重实效 擦亮“惠民窗口”
窗口单位是载体、是突破口,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为方向。截至目前,全市帮助困难人员就业1.1万人,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做到“一促二保三推进”,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教育投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推进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及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结合全市“下基层大走访”、“驻村第一书记”、“三进三深入”等活动,围绕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农村低保、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政策落实情况,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全市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共为群众解难事7838件,办实事28382件,党员干部下基层走访19758次,建立窗口单位服务保障机制1023条,慰问帮扶困难群众19682人,投入帮扶资金322061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