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心地带,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之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煤炭基地,在农业生产和能源开发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淮河也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淮河源上游的植被对于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减少淮河源中下游的泥沙淤积具有重要作用。淮河源位于亚热带向北暖温带过渡地区,典型的过渡区域气候,使南北物种都能在此生存繁衍,是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多样性”一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包括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综合体。其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的多样性是关键,遗传的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近年来,淮河源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已引起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1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将该区域确定为淮河源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2008年7月,国家环保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域确定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2009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财政部、信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文本,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开始在信阳落地实施。该项目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在淮河源实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保护的有益经验,为下一步在国家层面制定淮河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奠定基础。
(杨 凯 邵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