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别山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北临淮河,南靠长江,历来为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也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中共中央(2004)35号文件中,将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确定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给予了红色大别山极其崇高的地位。当你踏上鄂豫皖这方土地,你就走进了大别山,走进了大别山不朽的传奇。
大别山是一方孕育革命的红色热土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鄂豫皖边区就开始有了党的组织和活动。1927年至1930年,鄂豫皖边区党组织以黄麻、商城、六霍三大起义武装为骨干,创建了以新集(今新县城)为首府、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30个县市、人口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这里组建了新四军第五师,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成为江淮抗战的中流砥柱。
大别山是一首彪炳千秋的英雄史诗 “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皖西地区有30多万人为革命慷慨捐躯;湖北省红安县有10万多人壮烈牺牲;当时不足10万人的河南省新县,就有5.5万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老区人民愈挫愈勇、宁死不屈,表现出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贞,谱写了一曲曲光照千秋的动人诗篇。《八月桂花开遍地》由此诞生,唱响全国,成为大别山儿女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未完待续)
(本文由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