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正茂老人在种树时,老伴就是他的“眼睛”,老伴把他的锄头放在哪儿,老璩就在哪儿开始挖坑。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 |
3月10日,璩正茂老两口手牵着手上山种树。 新华社记者 李 博 摄 |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 瑞
春寒料峭,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柏山镇的荒山上,一个穿军绿上衣的老汉在影影绰绰的树林间若隐若现。方圆300亩,遍布他13年来手植的小树。
老伴牵着他的手,老汉笑声朗朗,声如洪钟:“有眼时俺俩没拉过手,现在种树,行走不离,都拉着手,多潇洒!”老汉名叫璩正茂,有意思的是,他管失明前后分别叫做“有眼”“没眼”。
1988年,35岁的璩正茂在开山采石过程中发生意外,双目失明。正值壮年,遭遇这样的挫折,让一向要强的他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到1999年,村里发出“向荒山进军”的口号,鼓励村民承包绿化荒山。在家里闲坐10年的璩正茂动了心思。
一来歇得太久身体都垮了,承包荒山正好锻炼锻炼筋骨;二来绿化荒山给子孙后代留点东西。璩正茂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家人支持,“人家有眼还干不成呢,你没眼能干成?”他倔劲上来,说服家人,一口气承包了300多亩。当时村里千余户人家,只有23户承包,璩正茂是其中之一。
承包的荒山离家8里路,山上长满荆棘。“没眼”的璩正茂把老伴当眼睛,每天走路上山除荆棘,花了整整3年时间。2002年,他用砖坯和塑料布在山上了搭了间简易房,彻底扎根荒山。每种一棵树,都要从山下一担担的担水上来。
“那个时候,不能说不苦。”一到下雨天,人家都是往家里跑,璩正茂一家却着急忙慌地上山,把路上的水赶进树林。寒冬腊月,别人守着红泥小火炉,璩正茂一点点收集积雪堆在树下。
浇水的成本很高,拉一车10立方米水,需要160块钱,只能浇140棵左右,璩正茂不太舍得。树苗的成活率也不算高,每一批根据树苗质量、水分不同,成活率在20%~80%之间不等。所以,璩正茂每年都在重复种树,一年四五千棵,自己都算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
但说起这些树,他很动感情。“两虎口粗的,”他伸出拇指和食指比划了一下,“小擀面杖粗的,大拇指粗的,都有。”他竖起一根拇指摇了摇。清明寒食,农村有上坟的风俗,他的树林前后失火3次,最严重的一次烧了20多亩。提起这茬,他心疼地直叹气。
除了柏树,他还种了将近2000棵核桃树。村里有政策,每种1亩经济林就要种2亩生态林。璩正茂自豪地提高了嗓门:“这个目标我已经达到,而且远远超过!”
挖坑、种树、浇水,老伴就是璩正茂的眼睛。村里人跟他开玩笑:“看这老两口,走哪都拉着手,比年轻人还潇洒!”璩正茂说自己比“有眼”的时候还高兴。以前光想着挣钱糊口,现在跟老伴亲得很。
儿女也很孝顺,璩正茂一声招呼,呼啦啦都到山上帮忙。以前他们常劝父亲回家颐养天年,日子久了也就随他去。璩正茂眼睛看不见,但精神头十足,“不等不靠,自强自立”是他的信条。他强调几遍:“不能躺在政府怀抱里吸取营养。”
老一辈人说,过去到处是绿油油的柏树和竹子,所以取名“柏山镇”。许多年间,柏山镇沦为一片荒山,而璩正茂正努力让它名副其实。“金山银山不如留下一座绿山,我才59岁,还很年轻。”
“柏树很好闻,下过雨有一种清香,整座山都很新鲜。”璩正茂面对青山,一脸陶醉。
(新华社郑州3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