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李亚楠 吴小康 王 飞)面对当前“三农”问题中出现的新趋向,人大代表开出了保粮“三策”:协调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农民职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粮食总产出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不过,背后尚存隐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近日表示,当前“三农”问题中出现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现象。
河南省农业部门的一项调查支撑了这一判断,目前河南省2698万名务农农民中,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达九成以上,而45岁以上的兼业农民占全省务农农民的比例也高于70%,其中的专业农民不足10%。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两会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农业科技有三个不足:一是成果的创新供给不足,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足,三是农业人才支持总量不足。李文慧认为,可以再加上一个不足:留守务农农民接受科技知识能力不足。
广西桂林资源县社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盛川代表对此有切身体会:“本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搞些秋冬菜种植,但是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民学习能力不足,而且对新技术、新产业也有抵触情绪,这导致调整进展缓慢。”
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代表说,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不足,也造成了农业科技化程度偏低。“农村土地集中连片,才好实施机械化,很多农业科技成果才有应用空间,农民主动去学习新科技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河南省信阳市市长郭瑞民代表认为,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必须和推进土地流转同步进行,才能事半功倍。目前,信阳市种植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大户有20多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4000多家,覆盖联系近60万农户,粮食总产连续四年保持在110亿斤以上。
“土地流转改善了小田块、小农户、小作坊农业生产现状,实现了集约化经营,挖掘了耕地潜能,提升了科技含量,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郭瑞民说。
近年兴起的职业农民也为破解“老人农业”难题,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提供了有益探索。在河南滑县赵营乡,2700多名职业农民,在全国各地承包了16万亩土地,每年创收6000余万元。河南省也提出力争至202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的目标。
张荣锁代表认为,职业农民一般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具有经济头脑,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粮食产量和收益都要比分散经营的农民高,将来应该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
“大量培养职业农民,能让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集约高效的利用,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包括‘老人农业’在内的‘三农’难题将会得到缓解,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李文慧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