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永凯
2011年11月28日,爱心基金会积极参与的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健康服务进家庭”项目正式启动,项目从孕产妇、婴幼儿以及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切入,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其中孕产妇和婴幼儿是人口计生的传统工作对象,而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则是未来拓展家庭健康服务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世界银行报告: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数月前,世界银行发表了与中国卫生部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撰写的报告《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文中提及当今及未来影响中国人健康、导致其过早死亡和残疾的首因是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每年慢性病造成的死亡比例超过总数的80%,支出在国家疾病总负担中占68.6%。报告认为未来十年是中国防控慢性病的关键时期,只要根据国情采取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良好做法,中国大部分的慢性病负担都是可以避免或控制的。报告估计慢性病的“全社会经济成本”,如果每年能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就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中国经济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应对慢性病,这些疾病势必将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降低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报告特别建议中国尽快制定出多部门甚至是全社会参与的策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战略和具体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平桥的“健康服务进家庭”项目正是在探索这样一条全民健康之路,它既符合国家要求,又顺应了民众需求。但要想实现目标,还要有一批有追求和有责任感的人来认真落实,而中国其实不乏这样一批有理想有追求又能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的人。
“健康服务进家庭”项目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人口计生网络在基层动员民众,开展面向家庭的、实用型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其中有针对孕产妇的倡导自然分娩、母乳喂养、抗生素规范使用教育,有针对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预防教育。这个项目希望找到一个好的模式,在广大农村居民中树立以“预防为主”的科学健康观念,形成健康的家庭饮食、起居、锻炼和保健的习惯,争取在知识、态度和行为三方面促成有利于健康的积极转变。
营养、菌群与健康
2011年11月28日,在平桥区“健康服务进家庭”项目启动会上,400多名基层计生干部聆听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赵立平教授的演讲“营养、菌群与健康”。赵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其新颖的观点和科学论证也为整个项目的目标做了科学的诠释,到场听众都受益匪浅,反响热烈。我听了赵教授的演讲后,忍不住想要科普一下,跟大家分享这些科学最前沿的知识。
新的人体观——从细胞的角度看,人体是一个“超级生物体”,是一个由人的细胞和共生微生物细胞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后者的数量竟然约为前者的10倍之多。换句话说,人其实只是一分是自己,九分是菌,“人模菌样”的,有意思吧?我想大概就像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谐共生一样,人和微生物之间也有密不可分的互利共生关系。所以人要想健康,不但要照顾好自己,还必须照顾好我们体内的微生物菌群。
(下转第二版)
平桥纪行(五)
(上接第一版)
肠道菌群——人体共生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包括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它们主要生活在人的肠道里。胎儿在母亲体内时是无菌的,出生以后才开始逐渐从环境里获得共生微生物,大约到3岁时肠道菌群就成熟、稳定了,从此以后,肠道菌群就与人终身相伴,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科学研究显示,母亲的产道和初乳是新生儿开始接种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渠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以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主要原因。现在国内家长们常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送小孩子去学这学那,殊不知给孩子打好健康的生命基础最重要,真正的起跑线早在怀孕、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
肠道菌群平衡是人体健康很关键的因素——赵教授提出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假说认为,人的基因组和微生物基因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很可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因饮食结构不当造成的代谢性疾病的直接诱因;如果通过合理的饮食把失调的肠道菌群结构重新回复正常,消除慢性炎症,那么许多慢性病和代谢性疾病是可以治愈的。肠道菌群可以亦敌亦友,在人体这个“超级生物体”的生理代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不当心,不能善待这些小生命,它们就会一转身,变成引起各种疾病的“导火索”。我们平时讲究膳食平衡、量入为出,就是要科学地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体内的菌群。
做好健康传播者
在平桥的“健康服务进家庭”第一期培训中,400多位区和乡镇及一些项目村的人口计生人员前来参加。除了赵教授介绍的“营养、菌群与健康”,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专家解振明老师和汝小美老师,从事公共卫生的李澜老师分别做了“试点项目创新经验及其拓展”、“借鉴国际理念,促进健康服务”以及“项目管理”等精彩讲座,使大家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特别是2011年11月30日培训的第三天,平桥区近1500名干部一起参加了周永宏老师的大课“心理健康与人际沟通技巧”,其反响热烈出乎意料。课后前来咨询者络绎不绝,周老师的QQ也被打爆,当地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如此之大真让我们吃惊。在2011年12月份第二期培训课上,四百多位人口计生和卫生人员济济一堂,北京大学医学院的钮文异教授介绍了健康信息有效传播的科学与艺术,钮教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其生动幽默、寓教于乐的报告引得场上笑声一片,掌声连连;而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家刘喜红医生所讲的“开启儿童健康的金钥匙”和“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也让家长们大开眼界,获益良深。
除了专家讲座,二期培训中设计的项目试点村管理培训和基线调查也同时上马,各试点乡、村的计生干部们集思广益,用心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互动,在项目支持团队的指导下纷纷制定本村的健康活动计划。经过各村代表上台演讲、专家点评互议以及其后几天的修改,最后每个试点村都交出了有特点的健康活动计划书。我们的第三期培训将在2012年2月中旬举办,希望经过这样数期集中培训和之后的项目实施,能从当地干部和群众中带出一批积极的健康传播者。未来还希望大家多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欢迎海外朋友们以各种形式提供帮助,奉献爱心。
“健康服务进家庭”项目的“小人物”赵乃思在平桥郝堂村。乃思今夏从杨百翰大学经济系毕业,回到国内后作为爱心基金会的实习生忙得不可开交。她正在报考美国的公共健康研究生,准备学成之后回国更好地服务大众。
后记:
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在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曾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区域性竞争的相互促进与活化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开始就是自下而上发起的。有时一种方法难以通行,那么不妨试试其他方式,从局部做起,在有条件的地方先做起来,再逐步扩大,盘活全局。我们不可能做所有的事,但是可以努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