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瑞民和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乔新江在接受央视“两会”特别节目专访。沈 宾 摄

本报讯(记者 姚广义)昨日晚上黄金时段,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两会”特别节目《又是一年春来到》播出了就“两会”热议话题之一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瑞民的专访。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乔新江陪同接受采访。

信阳是个农业大市,也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之一,已连续8年实现粮食生产增产,连续6年实现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特别是2011年,信阳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15.9亿斤。信阳的粮食总产量占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人吃的每100斤粮食中,就有1斤是我们信阳种植生产的。

对此,央视节目主持人感到吃惊,为什么信阳粮食生产形势连续多年如此之好呢?郭瑞民代表说,除了良种、良法以外,水利的有效保障能力,可以说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信阳一直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现在已经建成水库895个、灌区783个、机电井和提灌站15200处、塘堰坝25万处。正是这些农田水利设施作用的发挥,才使信阳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郭瑞民代表举例说,2007年,信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或者是说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涝灾害。灾害发生之后,我们就充分利用各种水利设施,抗击洪涝灾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年的粮食产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达到了106.3亿斤,创历史新高。去年,信阳遭受了1952年以来特大旱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启动了所有的能够提供水源的设施,供水9.3亿立方米,大概是正常年份的三倍,确保了粮食作物用水需求,去年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又创历史新高。

央视节目主持人听后感到兴奋,问郭瑞民代表信阳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如何起步的呢?郭瑞民代表说,信阳所处的淮河流域,历史上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水多成灾,水少也成灾,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1951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场史无前例的新中国水利革命,就此拉开序幕。1955年,南湾水库竣工蓄水。如今的南湾水库已发展成为一座集防洪、灌溉、城市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生态调控、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可以说,建设南湾水库,不仅开启了信阳波澜壮阔的治水路,也为豫南大地赢得了“鱼米之乡”的美誉。南湾水库及其它治淮水利工程的建成,使信阳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环保、发电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大雨大灾”得到初步控制,“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得到有效解决,可以说,变“水害”为“水利”。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