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报刊审读》高度评价本报专栏“新春走基层”——
泥土香里酿真情
本报讯(记者 姚广义)近日《河南报刊审读》以《记者“走基层”中的“行”与“思”》为题,对本报“新春走基层”专栏内容予以高度评价, 称赞“篇篇(幅幅)文图‘有灵气’,泥土香里酿真情”。
《河南报刊审读》指出,《信阳日报》去年8月以来,开展“走转改”活动报道,宣传效果突出。今年1月中旬,该报作为全省最早贯彻落实中宣部通知精神的3家党报之一,结合深入“走转改”,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报道活动,在广大读者中又产生较大反响。正所谓“行成于思”。《信阳日报》在春节期间的报道,更是篇篇(幅幅)文图“有灵气”,泥土香里酿真情。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一是“行”得扎实。从设在一版(有时在二版或五版)的“新春走基层”专栏报道可以看出,该报记者深入一线,“寻访”的多是最容易被人淡忘的普通劳动者,“拍摄”的多是社区、农家的幸福和收获。该报刊发的小通讯《新村新家新婚迎新年》,反映新农村、新风尚、新生活,体现出致富农民的喜悦之情;该报刊发的《春节到年画俏》报道,为社区干部群众过节营造了祥和欢乐的气氛。
二是“思”得充分。记者“新春走基层”采写中分析判断言之有物,角度选得新颖,报道(文稿或图片)显得鲜活。如该报刊发的《茶农新春新期盼》、《这里的山村静悄悄》等报道,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笔法,通过人物心理和外貌,比照和反衬的描述,收获的是真心话、真挚的爱和真情实感的佳作。该报刊发的《订金胜似定心丸 茶农欢喜过新年》、《(肩题)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主题)学堂岗村便民服务中心真便民》等报道,既体现了领导作风转变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喜人转变,又由于记者始终保持倾情人民群众、关注基层一线的观察维度,所以能做到“开笔便无拖泥带水,行文自然富有创意”。
三是文图并茂。记者“新春走基层”,顶风冒寒奔波一线,可以说一篇篇文稿、一幅幅图片报道来之不易。其中不少图片报道,如《回家》(4幅)、《春节逛市场》(4幅)、《送年货》(2幅)、《送温暖》(2幅)等,多系抓拍,不失真,不做作,清晰自然,那神态、那场景如在眼前,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河南报刊审读》认为,思想的高度,决定新闻的力度。记者要当思考型的记者,要做有思想的新闻。“走转改”给了我们思考的根基,给了我们思想的翅膀。我们更应该以此为起点,像《信阳日报》的同仁那样,时时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三问”放在心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