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汴生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思充沛,词气优美,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然而出乎很多人意外的是,范仲淹并未到过岳阳楼,这篇《岳阳楼记》是他受朋友滕子京函请,在远离岳阳楼千里之外的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写成的。

滕子京,名宗谅,北宋洛阳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在以后的仕途中,二人志同道合成为挚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重修江南名胜岳阳楼。楼成后,滕子京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称著”(《巴陵县志·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遂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十五日修书一封,介绍了重修岳阳楼的情况,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派人送给范仲淹,请他为岳阳楼作记。

当时57岁的范仲淹因庆历新政失败刚被贬至邓州不久。这是他入朝为官第四次遭贬,但是范仲淹并未消极沉沦。在邓州他孜孜民事,政平讼理,深受百姓爱戴。为了给国家培育人才,他在城东南的百花洲畔建了一座花洲书院,常于公干之余在书院讲学或以文会友。

范仲淹收到滕子京的信后,欣然应允。他虽然没能亲临岳阳楼,但对水波浩瀚的洞庭湖是熟悉的。他在十几岁时,曾随继父朱文翰在洞庭湖水乡安乡县住过五年。当时朱文翰任安乡县县令。洞庭湖一年四季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无疑给范仲淹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如今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湖晚秋图》唤醒了他昔日的记忆,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于是庆历六年的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在花洲书院春风堂内展纸走笔,挥挥洒洒,一气写就360余字、字字珠玑的《岳阳楼记》。文中他颂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精神,不仅是对同样遭贬的好友的劝勉,也是他早年就有的宏伟抱负和多年执着的追求。据史籍记载,范仲淹“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为楼作记而未登斯楼,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一个难题。但对范仲淹这样的文章高手来说,这反而可以使他扬长避短,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岳阳楼的外观形貌他惜墨如金,未作任何描述,仅以“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笔带过。写“巴陵胜状”,也是避实就虚、大处着笔,寥寥数语后便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作结。而在“阴雨霏霏”、“春和景明”两段可以借助记忆、展开想象的地方,则泼墨如注,恣肆淋漓。他借景抒情,转而述志,直至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百代绝唱。

范仲淹在未亲临其境的情况下,凭借自己丰厚的生活阅历和高明的写作技巧为岳阳楼留下了一篇千古美文,也为读者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