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唐耀兵)近年来,我市的卫生规划财务审计工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按照“筹资金、上项目、抓管理、促发展”的思路,积极筹措卫生改革发展资金,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在昨日召开的全省卫生规划财务审计工作会议上,我市的成功做法被作为经验在全省推广交流。

筹资金,保基本,为医改提供财力保障。市卫生局一是积极争取支持。医改工作启动3年来,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争取中央投资项目的数量与投资金额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县乡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功能更加完备。3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信阳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定实施办法(暂行)》、《关于加强村卫生室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医改工作。二是加强沟通协调。市卫生局积极与市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沟通对接,共同拟定针对性强、符合我市实际的计划或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推动医改的合力。三是全力提供保障。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医改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加,我市市、县两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卫生资金的投入力度,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各级财政相继投入到我市医改专项资金达36.33亿元。市、县(区)两级政府积极落实医改各项配套资金6.6亿元。我市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积极进展,于2011年顺利完成了阶段性目标;新农合制度更加完善,全市9个县区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7.11%;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近70%;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全市169个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差率销售药品约7800万余元,让利群众2400万余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全年共实施项目18个,新建和改造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全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71.73%,糖尿病、高血压等重点人群管理率再创新高,群众从医改任务的落实中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争项目,强基层,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2009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项目3053个,投资12.8亿元,其中:争取并实施了中央投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6个,市委、市政府安排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807个;全市基本完成9所县级医院、2所精神病医院、27所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0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全科医理由临床培养基地、县级卫生监督和县级急救中心等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9个县医院新建和改造业务用房面积22.74万平方米,新增床位1510张,县级医院“倍增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市卫生项目建设强化监管,确保项目资金争挥作用,成效显著,多次受到省、市表彰。2011年,罗山县、商城县、淮滨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在全省卫生工作会上受到表扬。

抓创新,建机制,探索经费使用新模式。随着医改不断深入,市卫生局在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基本建议项目资金和中央投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尝试同时还依托息县实施的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卫十一项目),在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新农合基金综合支付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协作、政府购买、合同管理、绩效考核的资金使用和监管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