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志

在这商潮滚滚,“经”涛拍岸,卷起千堆“钱”的今天,民族精神的水土大面积流失,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我读完著名作家张宇的中篇小说《老房子》(原载《人民文学》,选载《小说选刊》)之后,这种滞留在心头的情感死结,又悄然打开。我感到欣慰,也感到振奋。

《小说选刊》在编后记中说:“《老房子》的题材,似乎有点旧。”我倒觉得,这篇小说的题材,不是“似乎有点旧",而是千真万确有些新意。表面看来,它是有点旧,因为全篇几乎用了十分之九的篇幅叙述革命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革命史,但,实际上不难看出,这么重的篇幅全是为最后一节服务的,因为作家的用意,显然不是要讲一个传统故事,而是站在几十年后的地平线上,对中国过去某一时期的历史性回眸。张宇的笔虽然浸在历史的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注视着今天,也眺望着未来。也就是说,这篇拥有11个章节的作品,前10节只是树冠,而最后一节才是树根。它的重心在根上,是根养育了那些遮天蔽日的青枝绿叶。回首往事,抚摸流逝的日子,乃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这和那些为讲传统故事而讲传统故事的小说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独到的处理手段,实际上也就决定了题材的翻新。

老房子当然不是老房子。它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它象征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也象征着革命的摇篮,同时也暗示着一种传统、一种作风。从爷爷、父亲到李志云,甚至到李沪生,李氏家族的四代人一脉相承,他们都是从老房子走出的人杰。老房子养育了他们,为他们遮风挡雨,也催他们出征,闯荡天下。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李家的人都成了城里人。他们家的老房子由于一直空着没有人住,就快要倒塌了。”读到这里,我们的心灵会被一种东西冲撞着,因为在读者眼里,将要倒塌的不是老房子,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可贵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冶炼出的民族魂魄。我想:这正是作家苦心孤诣,要告诉我们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这种将要丢失的东西,任何一个有点民族责任感的人都会感到难过,感到心痛。痛定思痛,我们会不禁追问,是什么摧毁了民族的“老房子”?这正是作品发人深省的地方。

小说总是靠人物来支撑的。无疑,《老房子》也不例外。爷爷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生的名声,尽管“他一个大字不识,什么官也没有当过,甚至也不爱多说话,却是这方圆十里八村甚至是县里的名人”。他留给后人的财富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父亲开办了“三余小学”,且不收学费,使山里的苦孩子有了希望。从他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种闪闪发亮的精神之光。李志云是个读书识礼的人,最后投身革命,继而献身革命,一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李志云的母亲雷青苗,身上透露着某种韧性的精神坚守,在失去了丈夫和两个儿子等亲人之后,毅然咬着牙活着,一直坚持活到共产党坐了天下,才愉快地离开了人世。

在她心里,觉得“穷人就像地里的韭菜,割了一刀,还会再长出一茬”。这种坚强的人生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细节是小说的血肉。《老房子》里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例如,当得知李志云在苏联留学又娶了新媳妇时,“兰兰忽然把锄停下来。也不回头,等着妈妈下边的话”。当一切大白于天下时,“兰兰没有吭声,忽然头也不抬又一直往前锄”。当婆婆鼓励她改嫁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不改嫁,妈也别往这儿想……我给妈过……不回来看我,他也要回来看你不是?”又如,为了不让别人小看李家人,雷青苗规定,“每每吃饭之前,要先闩上大门……每次吃完饭,都要伸舌头舔碗,一点都不要浪费。孩子们不会舔,奶奶就举着碗伸着舌头教他们,先从碗边开始舔,转着圈儿,舔到碗底儿……”但是,招待外人,雷青苗就“炒菜打鸡蛋,擀面条烙油饼,让人家吃好的”。她这样做,不是爱面子虚荣,而是怕少了做人的精神。再如,夜深人静,雷青苗招呼两个新寡的儿媳,在提问她们的姓名和自己的名姓之后议论道:“其实咱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呀!”以此教育儿媳们自立,学会刚强。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细节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们都折射着民族的精神之光。

本文新颖别致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展示了民族精神资源的广阔天地。例如,为了说明三余小学是造就人才的所在,就把它比作一张弓,“把山里的后生像箭一样一个个射到外边的世界去了”。为了鼓励儿女们去闯天下,就说“儿女能像鸡娃,长大了总要走的,妈不把你们留在老窝里”。又如,当儿媳妇把孙子送回来抚养,雷青苗“一种激情从心底涌上来,就像老树发了春芽”。老人的人生价值从这个比喻里得到了展示,一种自豪感不言自明。当李志云的两个媳妇和睦相处时,就像“红白两朵花开在了一棵树上了”。这里写出了一种胸怀的伟大,也道出了一种理解的朴实。当李志云牺牲的消息传来,兰兰“只好躲在床上嘴咬住被子,把冒出来的哭声麻绳一样一段一段地吞下去……”夫妻之情力透纸背。还有,“一个家就像一块地一样,只有精心耕种才有好收获,一松心一放手就把地荒了”。这就生动而传神地亮出了雷青苗严明治家的精神。

以上只是我读《老房子》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作品为我们大面积开发了民族精神的资源。一个没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恐怕很难写出这样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