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在城市拥堵、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十多个部委提出的“让公车每周少开一天”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但与此同时,“只是建议并非强制”的注解,则让公众深刻感受到了公车身上的利益纠葛何其复杂,以及迈向公车限行“常态化”之路的艰难。
其实,此次提出的让公车每周少开一天的建议,算不上“新鲜”。有关部门几年前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就提出了“公车少开一天”,只是在现实中,“通知”条款一直停留在纸上。
必须看到,让公车规范使用、合理使用,一直是社会较强烈的呼声。无论是公车私用和滥用,以及闯红灯等无视交通规则的行为,早就为公众诟病。在北京等城市,为缓解路车矛盾,私家车限行已推行多年,如果把公车也加入到限行行列,无疑更显公平和公正。
公车每周少开一天,施行的现实基础并不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都在施行重要节假日公车封存,奥运会期间北京还施行过公车限行。从“临时性限行”逐步过渡到“规律性限行”,无论是社会群众还是广大公务人员,其实并不难接受。
长期以来,公车改革一直在破除种种阻力中艰难前行,各种探索也在不断推进。拍卖公车、重大活动临时租车做公车等公车改革模式,不但搬掉了“屁股底下一座楼”,还大大节约了公共开支。对此,社会给予好评,并提出更高期待。一个地方或部门的公车数量,理应有较为准确的测算和科学合理的规划,公车限行“常态化”的艰难,印证的是其背后公车使用的混乱和无序。
公车的改革和规范已成为必然趋势,顺民心、遂民意的改革必定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支持。在民意和大势面前,公车限行能否“常态化”的答案终有浮出水面的那一天。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