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龙

年终岁末,各项考核、检查、考评等工作接踵而至。以测评的方式体察民意,倾听群众意见,举措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近年来发生在“年终考评”过程中的种种怪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与几位外地朋友闲聊,说在历年考评来临时,他们单位领导的“工作”紧锣密鼓,不能疏忽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首先开始给下属打招呼,力争给领导或“领导班子”打高分。打“高分”的诸多好处,既可给领导们和单位树形象,显示治下一片“祥和”,又能为多拿年终奖金添一些筹码,辛苦了一年,奖金的等次由考核的等级确定。要不要切身利益的实惠自己去意会,看你怎么打分。

这一来,就考出了“怪异”:有的单位问题成堆,只要“招呼”得到位,考核等次就高,大家的年终奖也高。实实在在干活而又不会“招呼”下属或手下人不听“招呼”的,考评等次自然就低,年终奖低一截不说,单位形象也差。这等事说起来搞笑,但机关工薪阶层都心知肚明,不言而喻。

笔者不想对如此鉴定为官者政绩的真实性、准确性妄加评说,也不愿以此臧否人物,只是说说,如此“招呼”有障眼的偏颇,搞乱了 “考评”本身的意义。也许这种做法在某些领导干部心里不算什么,不过是权力之术,而单位职工掂量左右,为了票子不得不违心的麻木。人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最有分量的“政绩”评价是来自群众,最准确的“政声”是来自民意。想一想,当年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祥熙、郑为民肯定不会如此“作为”,他们若活着,也定会为与这些干部为伍而感到脸红!追溯起来,屈原、韩愈、包拯、海瑞等官吏流芳百世,被奉为古今官员的楷模的历史人物,他们那些“政绩”“政声”肯定不会是靠“招呼”得来的。相形之下,时下有的为官者在位时权倾所辖,呼风唤雨;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惺惺作态,沽名钓誉,上吹下哄,愚弄群众,似乎“政绩显赫”,挣得了“好官”名声,可一旦离任,则“屁股一抬,问题出来”,甚至有的干部离任或被“双规”后,老百姓敲锣打鼓、喜放鞭炮,以吐心中郁闷,庆祝终于送走瘟神。所幸这类官员为数不多,倘若多了,则我党危也,民族危也,国家祸也。

为官者想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并不过分,但关键在于,这样的评价要大多数人真正认同,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此,笔者曾作小诗一首送给“公仆”朋友:“为人宜修诚与善,做官当思民之苦。屈原忧国赋离骚,板桥既卧犹听竹。百姓安乐看吏治,宇内和顺在民福。问今我辈众官吏,执政道义可知否?”。为谁当官、为什么当官?为谁做事,怎样做事?身体力行者,反映的是为官者的德行。

笔者以为,如果优秀的“政绩”是干出来的,不是“招呼”出来的,是本单位干部职工发自内心的肯定和认同,那既是一个单位的幸事,更是我们党的事业发展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