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日前《信阳日报》民生新闻版《打车难 载客三轮车漫天要价》一文,笔者不得不再一次说说出租车司机拒载。这不仅是因为三轮车的“趁火打劫”,更是因为出租车司机的“无厘头”拒载,让人们在欢乐的节日里徒增了一肚子闲气。

“闲气”不是自己找的,而是出租车司机“撂”给你的。农历正月初六,笔者欲打车从报晓新村到楚王城,被出租车司机四次拒载,其中最典型的是笔者已经坐在了车上,却因司机一个“堵车”理由而被狼狈地“赶”了下来。后来终于遇上一个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将笔者带到目的地,才明白根本不是堵车,只是他们不愿去而已。在边走边拦车的路上,笔者看到一辆辆打出“空车”的出租车从面前飞奔而过,对于人们的招手熟视无睹,即使有停下来的,也大多是在乘客的“弯腰中”扬长而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节假日“车闲”之时,满大街的出租车只要一遇到路边有人站着,就会“热情”地鸣笛相邀,甚至将车慢慢地驶向你的身边,伸出头来笑脸相问:坐车否?前倨后恭的鲜明比照,活脱脱地画出一个个“白眼狼”似的“光辉形象”。试问:如此形象,“窗口”如何擦亮?耳闻目睹中,笔者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农历正月十五过后,倘若在全市搞一个民意调查,统计一下春节前后的20多天里,出租车司机到底拒载了多少人次,恐怕会令人大吃一惊。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而且年年如此?如果将责任归结于“主要是驾驶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强导致的挑选乘客现象”,恐怕是难以服众的。笔者以为,主管部门及出租车企业未能很好地履行主体责任,未能建立有力的教育、培训、监管和奖惩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主管部门的“以罚代管”,出租车公司的“份儿钱”高压,出租车司机的逐利欲望,行业内部的职业道德匮乏等叠加在一起,无疑是导致出租车拒载的幕后推手。

所谓“欲调病体,须治病根”。罚款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拒载行为,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份儿钱高等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看到其背后的体制、机制因素。如果主管部门、经营主体能切实负起责任,出租车司机能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道义,再辅以打破垄断经营,以市场需求安排资源分配,百姓打车难题或可得到解决。

说了那么多,笔者就是想告诉出租车司机:不拒载、不绕道、不宰客,开出租车难道就赚不到钱?答案是:否!“这些做法都是眼前利益,最终砸自己的牌子。只有站在乘客的角度考虑,才能建立出租车行业优质服务的好口碑。”月收入上万元的重庆“金牌的哥”杜义,用自己11年的道德和诚信经历,真切地回答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