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 勇 熊道锋)近年来,罗山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文化专业户已达1万户。
自办书屋。该县有“耕读传家”的圣贤遗风,人们对文化人敬重三分,衍生了很多砸锅卖铁送子上学的动人故事。不少家庭执着追求“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的时尚元素,一边美化居住环境,一边积藏各类书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加舍得投入文化建设,90%以上的新居都设有书房,内藏各类书刊少则几百册,多则近万册。彭新镇农民杨传交,腾出临街门面2间,自订报刊50多种,搜集书画8800多册(幅),供群众免费阅览。
传唱皮影。遗留千年的罗山皮影,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薪火传承不衰。在罗山,大人小孩都能哼唱皮影戏。67位民间艺人热心带徒,彰显个性魅力。以彭新岳义成、周党陈光辉为代表的7名民间艺术大师,从幼年拜师学艺,一生孜孜追求皮影演唱,直到两鬓斑白。全县50多个皮影队,每队8人至10人,将430多个剧种日臻完善,先后培养了皮影演唱、影人雕刻、影剧经营者1850多人,年创收入1500多万元。
崇尚绘画。时下,在城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有千金,不如字画一帧”,不少家庭中堂“祖宗昭穆神位”被字画取代。罗山绘画艺术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工人日报》社美术编辑王鸿、张步、于人、何伟、叶春旸等下放到罗山庙仙樊寺“五·七”干校劳动。这批资深画家在劳动之余以精湛的艺术办班带徒、言传身教,以高尚的品格教书诲人、评鉴作品,先后传带了桂行创、何家安、李世银、沈峰、方强、甘苦等50余名中青年画家。30年来,“罗山画家群”又辐射400多名美术爱好者,年创作5000余幅作品,被全国一类报刊采用1700多幅,成为“罗山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