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张泽民,是吴川市房产管理局退休干部。自2000年开始,每年的除夕到新年初三,她每天都亲自下厨,备好热气腾腾的盒饭,然后走街串巷遍寻乞丐、流浪汉,给他们派送盒饭。这一善举,至今已坚持了13个年头。(据2月2日《新快报》)

今年春晚,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谭晶的一曲《好人就在身边》,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我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没了寒意。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

在晚会的悠扬歌声中,张泽民老人如往常的春节一样,给春节中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送上一份热气腾腾腾的饭菜。“爱心不分大小,行动不分先后”,张泽民老人的善举对此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长达13年的坚持,更是让我们感动和钦佩。

“活着,就要多帮助别人。”张泽民的话朴实不失哲理。而与此同时,她也透露出爱心接力后继无人的焦虑,“献爱心,就像马拉松和接力赛,需要耐力和延续。我们已经老了,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爱心活动,让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爱心接力缺乏接棒者,这对于崇尚助人为乐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个黑色的冷幽默,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实情。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冰冷水泥墙筑起的隔阂、邻里之间交流的缺乏……现代的邻里关系真的可谓是“虽然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长期的缺乏交流和理解,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刺猬,防范种种外在可能的危害。

人们不缺乏爱心,但是做了好人好事,却总是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总觉得自己做好事似乎带有某种欺骗性和功利性,这让很多爱心人士对做好事望而却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人们往往通过慈善机构转递自己的爱心。

去年以来,从红十字会到中华慈善总会,再到青基会,公立慈善组织正在遭遇史无前例的寒冬,个人捐款数额也大幅度下降。慈善事业陷入困境,最受伤的还是那些亟需救助的人们。

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是以企业型公益和事业型公益为主的慈善机构格局,专业化的慈善机构确实有其优势,但是,由于专业机构相对较少,慈善救助普及面也不够广,同时由于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也使得慈善机构监管透明度不够高。

其实,中国慈善事业的救赎之道并不仅仅是要依靠慈善机构本身的改革,还应该注重慈善模式的转型,近年来兴起的微公益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虽然你没有亿万的身价、也没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从事公益事业,微公益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将人们的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每个人的一小步,积累在一起,都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大步”,微公益相对于传统慈善模式,一是扩大了被救助对象的范围,二是化整为零的公益事业也便于公众和参与者监督,运作也更加阳光化,同时,活动中还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除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谓是一举三得。

“每一个草根都被动员起来,公益就有了空前的能力”。如果我们身边都如张泽民老人一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做起,努力传递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这对于推动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创中国公益事业的全新局面,甚至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变化,都有积极意义。

□陈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