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1年如同“过山车”般的物价波动后,在高CPI背景下迎来了龙年春节消费。今春“菜篮子”价格走势如何?春节作为食品价格波动最大的时期之一,“平价春节”离百姓期待有多远?

节假日“菜篮子”动辄翻倍

3元1斤的青菜、5元1斤的芹菜、8元1斤的茄子……上海市发改委节日期间公布的“部分农贸市场主要蔬菜品种价格公布表”上,特意用红色字体标注了全市各菜市场中间价格“最贵”的产品。

数据显示,大年初三的菜价较之前一周几乎全线上涨。青菜、芹菜、菠菜、黄瓜、青椒和大白菜的涨幅都超过了20%,15种主要商品中仅有鸡蛋价格微幅回落。很多市民感到,要在家下厨请亲友吃饭,“菜篮子”并不轻。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小姐也感到春节菜价的“高涨”,她说:“初六逛超市买点菜,有机小排骨要37元一斤,原先30元都不到。年前1元1斤左右的青菜卖到了3元,一些时令蔬菜甚至翻了好几倍。”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也是周期最长的节日,从小年至元宵节的20余天都是消费高峰,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多年来的规律。加上大量从业人员回家过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期间,“乏人卖菜”的现象不少。

价格备案、开设平价超市、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节前集中投放粮食蔬菜……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要求下,江西、安徽、青海、宁夏、黑龙江、江苏等省区春节前提出,根据本地市场情况和调控需要,适时投放地方粮油储备,确保成品粮油、蔬菜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保持粮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然而,一些市民仍然反映,现在春节时段长,菜价涨幅大,一些普通家庭“吃紧”,困难家庭和低保人员则“吃不消”。

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经理唐建伟表示,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在近十年的历史中,食品价格增速已多次呈大涨大落轮回,春节期间几乎是全年食品价格波动最大的时期之一。

多方因素致价格“异常波动”

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推动农产品价格“春节必涨”?

“从经济学的规律看,特定时间价格的上涨,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供需关系变化。春节期间,老百姓的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井喷,大家都需要集中购买年货,其中就包括最基本的食品。”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表示。

供给方面来看,从菜市场的商贩到田间地头的农民,会回家过年。虽然像大型的超市、商场春节期间依然保持供应,但就整个市场的供给而言,还是比平时要少,供应不足进而传导给终端物价。

季节因素影响,农副产品进入冬季原本就是进入了价格上升阶段。春节期间,我国不少地区遭遇雨雪和低温天气,较高的蔬菜生产运营成本,对菜价形成支撑。

市场流通价格管理因素亦不容忽视。由于多数农副产品的价格已经实行了市场化,国家只对粮食等少数重要的农产品实行指导价,定价权往往掌握在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销售商手中。在春节市场供不应求时,菜商联手抬高价格不足为奇。“哪怕蔬菜都卖到10元1斤,老百姓为了过节也得买。”

春节返乡习俗影响,导致短期内劳动力严重不足,人工成本突然提高,对物价影响大。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余南平说,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虽然他们也有圣诞节等周期较长、消费集中的节日,但没有大范围的人员流动,而且基础商品尤其是食品供应基本都是成体系的,往往采用工厂化配送方式,且多为成品或半成品,节假日不会出现大幅物价波动。

反观国内,春节劳动力大范围流动的特殊现象导致人工成本上升;供应体系比较分散,并非集中管理方式,导致进货成本提高;加之一般企业员工在春节假期工作有三倍工资保障,大多依靠价格补偿来体现节日加班的价值,所以物价高涨。

农超对接还需加强

按照一般规律,节后价格会有一个回归常态的过程,但不能因此就放松对于平抑春节物价所采取的措施,更不能因为整体价格涨幅回落,对节日的物价上涨掉以轻心。

专家认为,每年春节几乎都发生农副产品价格大涨的现象,而且零售环节比批发环节涨得更多、更离谱。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农产品直供城市的能力薄弱,系统不健全。

现在零售依赖农贸市场,而小菜贩多数是外地人,春节大量摊位歇业,造成供不应求。因此,需要加强农副产品直供体系的建设。

有关专家提出,要依托农业流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减少流通环节,有效稳定农产品售价。

(据《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