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梅

近日据媒体报道,如今,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生活过得更好,总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想办法满足,即使孩子提的要求超出家长的经济能力,甚至根本不是正常需求,有的家长也会尽量满足。有人将这些年轻人称为“现在就要一代”。

精神发展、心理发展,作为一种时代性的素质养成,日益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素养。孩子应该逐渐成长为具有能屈能伸、坚强独立、卓尔不群、气象开阔的人格秉性以及精神品质,成为精神强大者、心理健壮者。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教育共识。然而,“现在就要一代”却折射出不少孩子精神发展童龄化。

现实生活中,将精神发展、心理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的家长和教育者,真的不多,原因就在于:第一,课业沉重,家长无暇对孩子开展心理和精神养成。第二,作为一种新事物,很多人对于心理发展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有问题的孩子”才应该进行精神和心理挖掘,而没有认识到它们同样是每个孩子不可或缺的成长微量元素。第三,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太多的传统观念,知识更新不多,教育储备有限,形成了一种“素质落伍”,无法接受精神发展意识。众多因素让“现在就要一代”成为一种成长难题。

这不仅是一种信息危机,更是一种“人才危机”,由于“现在就要一代”得到的太容易,珍惜意识、奋斗意识、独立意识,精神大多不够强健,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存在弱化倾向,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功能时常受到抑制。不少孩子还会存在认识偏差、人格偏差,比如过分自私、过分狭隘,依赖性强等,遇到一点困难与矛盾就会有危机感、末日感等。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教授认为,不懂得“父母不可能养活孩子一辈子”的简单道理,有可能让孩子逐渐丧失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本事和激情,这是在剥夺孩子靠自己闯天下、挣幸福的能力和机会。

要摆脱这种精神发展童龄化,教育学上有“延迟满足”的说法,面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大人故意设障碍,过一段时间,再去满足孩子,或者给孩子提出具体附加条件等。日本小提琴教育家还有一种“饥饿教育法”。在铃木的教室里,对于初次参加学习小提琴的儿童,铃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拉琴,只允许在旁边观看其他孩子演奏。听到其他孩子奏出梦幻般优美的音符,新来孩子学琴的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而这时,铃木只是许可孩子拉一两次空弦。直到新来孩子的学琴欲望从强烈变成了饥渴,才能得到学习机会,而他们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学习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

在“延迟”和“等待”中,让孩子去品味“物质饥渴”和“精神饥渴”,提升孩子的等待意识、珍惜意识,让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忍耐力和调节能力也得到发展。只有精神和心理健壮,孩子才不会愿意当家长的“精神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