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 威 李 海

“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古老中国的浓浓年味,总是离不开一个“吃”字,三十晚上的一顿团圆饭,是国人内心最深的温暖,无数人为此不辞辛苦,千里归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信阳市民开始选择用旅游、观影、读书、健身等快乐方式度过新年。从“口福”到“心福”,一字之差,体现出信阳人“年味”的变迁,也折射出走向小康的我市市民更加闲适、从容的心态。

曾几何时,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和食物有着不解之缘。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78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小时候,孩子们最盼过年,除了能放鞭炮、收压岁钱,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能饱饱地吃一顿白面。”如今,中国人已经不再简单地把过年和“吃”等同在一起,尽管各大酒店的年夜饭预订依旧火爆,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旅游、购物、读书、健身、看电影等方式,“乐”字当头,喜迎新春。

面对越来越丰富的过年方式,专家表示,告别单纯的“吃”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折射出国人闲适、从容的社会心态。过去中国人过年以吃为主,主要还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和对平时“缺吃少穿”的“补偿”。现在过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体现出经济发展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愈发重视。从“口福”到“心福”,一字之差,体现出人们从对“衣食住行”物质生活的简单追求,逐步转变为对精神层面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乐”要乐得健康,“有些人过年就是打牌、赌博,一些旅游景点喧闹过后一片狼藉,虽然也是‘乐’,但这种‘乐’的方式并不可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注意到人们过年方式这种积极的变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在“乐”的同时,加强对全社会美好生活的认同。此外,也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不可因为过度游乐伤身,应兼顾好身体、工作和快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