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秀丽
我的家乡河南商城是豫南边陲一个偏远的小县,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气候适宜、民风淳朴。有很多传统习俗还保留至今,什么舞狮子、花鼓灯、对山歌等等。但农历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是很多地方没有的。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我记事起就见证了送灯的过程。记得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中午吃。团圆饭在中午吃,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庄稼人该下地干农活了。另一个原因是,吃完十五饭,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提前把竹子、各种彩纸、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中午饭,离祖坟近的就开始扎灯罩,准备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祖坟离得远的人家提前就做好这些准备,有的人家甚至来不及在家吃团圆饭或提前吃一点就坐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步行出发了。天一黑,大人们(出嫁的姑娘除外。因为我们那里不允许出嫁的姑娘在娘家过十五。有个说法:姑娘看了娘家灯,娘家冷清清)就带着这些祭奠品向坟地出发了。小孩子们最兴奋了,往往跟在大人的后面看热闹,当然还要磕头拜祖宗。到了坟地,先在坟前找出一个平坦的地方扫出一块空地来,再把灯罩插在地上,灯罩里面点上蜡烛,把供品摆上,然后开始放炮、烧纸、磕头。整个仪式结束了还要再守一会儿。因为有的大人或调皮的孩子会“偷”这些东西拜在自家的坟前,你人一走,还没有到家,扭头一看,坟前的灯没有了,是很头疼的一件事。这时,天完全黑了,天上皓月当空,犹如玉盘,地上只见漫山遍野的灯光星星点点、五颜六色、闪闪烁烁,和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煞是好看,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当然你要是第一次来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你还以为是“鬼火”呢,会吓你一大跳。谁家的坟前如果没有灯,就意味着这家可能没人了或者家庭不兴旺。邻家祭奠的人也会送上几盏灯,烧一些纸,毕竟他们(故人)是“邻居”嘛,平时互相多照应照应,所以是应该的。
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不管离家多远的游子,如果老家没有了亲人但祖坟还在一定要在十五赶回家送灯;离得近的就更不用说了。我现在不在老家工作了,加上已经出嫁,工作的城市没有这个习俗,所以我只能凭儿时和青少时的记忆记录这些了。有机会多么想再看到那辉煌壮观的场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