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转运师傅的糖画引来众多市民 |
杨国旗师傅正熟练地操作爆米花机 |
面人是小朋友新春最好的玩具 |
□本报记者 郝 光 文/图
“是怀念,还是任其消亡?”这种莎士比亚式的困惑,在年俗的发展中,让我们再次面临抉择,春节将至,日前,记者在信阳闹市之中寻觅这渐行渐远的年俗记忆。
糖画——儿时的甜蜜回忆
一个小锅,一把勺子,一个煤油炉,一块平整的花岗石,组成了64岁孙转运的全部“家当”。34年,孙转运来往穿梭于武汉和信阳,他上演的不只是“双城记”,更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甜甜的记忆。
虽然道具简单,孙转运却能以勺代笔,以糖为墨,在糖糊凝固之前将心中的形象和图案塑造出来,让一幅幅逼真的糖画跃然石上。
一块图案木盘,一个小小竹竿,任意旋转,他都能做出对应的糖画。小柜子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炉子,把糖糊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至熔化,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画画了。
“快到龙年了,我给你做一条飞龙吧。”在浉河公园门口,孙转运对采访的记者说。只见他用一把铜勺从小锅里舀出一勺糖稀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顿、放、收,时快时慢,时高时低,随着缕缕糖丝飘下,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在记者眼前呈现。虽然只是简单的轮廓,但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炸炒米 ——久违的童年记忆
“炸炒米喽……”这一声久违的吆喝声在市区青龙街上响起。
加炭、放米、加糖、上火、拧盖、加热、转炉。杨国旗不时地拿起铁钳,往炉子里加煤。炉火通红,火星四溅。
五分钟后,那带着黑灰和老茧的双手将炉膛的盖儿一撬,葫芦状的老式爆米花机“轰”一声闷响,少许爆米花飞溅出来,随之升起了一股青烟,一股米花的香味儿扑面而来。
五分钟一锅的炒米,杨国旗熟练地做了20多年,从手摇到如今的气压自动式功能,很难想象这种老式爆米花机最初的操作艰辛。如今城市里越来越少见这种老式爆米花机了,但不少中年人因为怀旧,仍然愿意去购买这种炸出来的炒米。
单调的炒米已唤不起如今孩子们的兴趣,炸炒米这一行当正在渐渐退出街头巷尾。只是偶尔路边突如其来的一声炸炒米的“砰”响,还能勾起人们对往日的记忆。
一天中午十二点多了,杨国旗还在继续炸炒米。记者拿着刚刚出锅的爆米花,塞了一满嘴,感受到了那香甜的滋味。
面人——传统的庙会玩具
在冯玉英眼中,捏泥人就是一个创造生命的过程。她认为,思想高于技巧,把情感揉入其中,也就给予了面人灵魂,面泥为骨肉,色彩勾服饰,再辅以羽毛等材料作为点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人便能跃然指尖。
很难想象,记者眼前这位既没学过美术,也没上过学的老人,面团在她手中几经捏、搓、揉、滚后,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出现了。
为了生意,老人在制作面人时不得不融入时尚潮流的影子,在不同节日捏不同的面人,她很期待春节的到来。
这个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所遗忘的传统民间技艺,又重新展现在老人的双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