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一年忙碌过后,龙鑫小区的农民都在期盼迎来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昨天记者刚来到小区门前,就被热闹地场面所吸引。在小区前的空地上,小伙子们绕场子快步走着,年龄大点的则八人一组演练抬花轿,最前面的抬轿人有板有眼地大声念道:“俺们村里文化多,高抬火轿真正火,轿夫踩着高跷走,花轿里面点上火……”虽然是排练,但仍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虽然这两天大家还在忙着工作,可是为了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今年小区又吸纳了一二十个年轻人搞演出。”小区负责人说。
炸丸子、包饺子、贴春联,尽管距春节还有几天时间,羊山新区的龙鑫小区的农民曹大爷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曹大爷家里摆了很多刚炸的丸子。“咱们庄稼户生活了大半辈子,住了一辈子的平房,没想到老了还能住进新楼房。”曹大爷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住进了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小区。以前向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城市生活,现在也实现了,如今出门就是水泥路,不仅平坦,还有花草呢,走着放心,看着舒心,常出来锻炼,身体也变好了。”春节前夕,当记者走进曹大爷的新家,一台大彩电搁置在偌大的客厅里,木质家具显得格外高贵。曹大爷自豪地说,两个儿子今年都买了私家车,还在小区买了门面房,家里的日子一天一个样,过得红红火火。记者走进程大婶家时,她和女儿正忙碌着张罗着收拾行李。程大婶告诉记者,如今已经不满足传统的过节老模式,旅游过年成了新选择。他们一家已经订好去海南的飞机票,20号,全家人就奔赴海南度假。程大婶女儿说,“以前过年又忙又累,现在有钱了,该过个休闲放松的年了。”
穿件漂亮的新衣服,吃顿丰盛的年夜饭是中国农民传统的过年方式。如今,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过年方式悄然发生变化,不再只呆在家里忙“吃穿”,而更愿意看书、上网或出门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 往年春节,曹林喜欢进城逛商店买东西。可今年,他决定在家看书上网“充电”。“过去往城里跑,是因为城里商品多。现在,乡下什么都不缺,用不着舍近求远。在家看看书既能休息,又能提高业务知识。”对于新家园,住户们有不少期待。曹大爷满面笑容地说:“小区如何管得更好,我有不少建议。”快言快语的程大婶说:“希望以后能组织住户们开展一些活动,提供让邻居们互相认识的机会,也给大家增加很多乐趣。以后我们自己也会行动起来,比如广场跳健美操、打扑克、下象棋等。”陈大爷的话也很朴实:“没有时代的发展,我可能一辈子也住不进楼房了!不住进楼房,我可能一辈子也感受不到楼房的好处了!”
记者随后在龙飞山安置办了解到,今年,小区的银钱安置小区占地面积共计200亩,小区实施高标准规划,共规划建设30栋安置楼,总建筑面积16平方米,其中商业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0.2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可安置拆迁农民6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