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业中充满了各种繁、难、偏的应试练习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让作业更为有效,教师必须明确语文作业是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不能把学生绑缚在死记硬背上,要更新观念,重视疏导。
作业设计要发挥自主性。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明确的目的性是引起和保持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条件,因而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作业”、“要做什么作业”、“能完成什么作业”是培养学生有效完成作业的关键。例如:学完《秋天》一课后,我在班上宣布:“今天的作业,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完成,选择的范围如下:1.爱读书的你,阅读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2.爱朗读的你,朗诵一篇描绘秋天的美文给父母听。3.爱绘画的你,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这丰收的季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认为负担重,除了指作业量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感觉做作业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兴趣跟时间的占用是成正比的。兴趣越浓,就越舍得花时间。例如讲授《庐山的云雾》、《赵州桥》、《锡林郭勒大草原》等这类优美的写景、写物文章,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再现美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设计的能力和绘画的能力。
作业设计要具有实践性。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践问题,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布置作业应少而精,尽量避免“抄”、“念”、“背”等重复性作业,应注重作业的实效性。例如:学完《我是什么》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后把所学的知识讲给父母听,并讲明“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人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作文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回家留心观察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动作神态等,学会向生活要素材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学会了积累语言等习惯。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特点,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寻找问题的根源,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提出改进建议。总之,提升小学语文作业的实效性是语文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点,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