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月17日电(记者 李 鹏 刘金辉)农民“许百万”打开位于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安阳市滑县赵营乡小韩村老家的房门,落满灰尘、有些发暗的屋内整齐地垛着一包包棉花。而这些从数百公里之外的天津静海县运回来的共计500包棉花是他准备的“特殊年货”:这些外出包地卖剩下来的棉花收入足够全家过一个团圆年。

“许百万”本名许永彪,因2010年在天津静海县承包400多亩土地种植棉花,挣了近百万元后,被当地村民取了个外号“许百万”。而就在这个位于滑县东北边陲的小山村,不久前还出了一个让全村人兴奋不已的网络红人——“萝卜哥”韩洪刚。

听说记者来村里采访,几个刚从天津静海、河北沧州、新疆和郑州黄河滩里返乡的外出包地大户就围了上来争着介绍情况。

“现在全村像许百万、韩洪刚一样外出租地的村民就有300多户,占全村的1/3还多,‘域外农业’每年能为村里挣回近3000万元呢。”在村委会大院内,村支书耿金恩自豪地说,“我们算过账,现在外出的300多户平均每户包地150亩,一年两季,一季粮食能挣回全年的种地成本,一季棉花算净挣,一亩棉花收入2000多元,每户一年至少就是几十万,收入比打工多得多,还稳定。”

“外出包地咱还能当老师呢!”村民耿红旺说,“外地的高楼比我们多,可地没我们种得好,我们去了以后,现在是咱种啥,他们种啥,咱打什么药,他们也学着打,你说咱不是老师是啥?”

耿红旺的话引来大伙儿一阵哄笑。没有外出包地的村民老冯也说,“他们外出包地走了,我就承包了他们的40亩地种尖椒,一亩产量500斤,1亩毛收入2000多块,除去每亩500元的租金和其他成本,一亩一年也能挣1500块。”

虽然小韩村的村民谈起外出包地就格外兴奋,可他们也不是没有生产和生活上的烦恼。“许百万”说,这两年工钱和租金涨得厉害,在外地我们享受不到各种农业补贴,也不能贷款,再这样下去不知道包地还挣不挣钱?

曾在赵营乡任职多年的干部张兴义回忆起第一次到外地看望包地农民的情景,仍然印象深刻。“到了外地才发现,由于承包的土地偏远,村民一般就是在地头挖个半人深的坑,上面搭几张草帘,常年住在又潮又湿的窝棚内,晚上四季摸黑也不通电,有时候风一大窝棚的顶就没了!”

即便遭遇了种种困难,但当地农民还是凭着对土地的感情坚守了下来。赵营乡党委书记徐建立说:“以小韩村为例,全村3850人,人均耕地近2亩,比河南省的平均水平还多,再加上全村有种植辣椒的习惯,人均收入相当可观,可习惯了种地的当地农民外出打工碰见外地大片撂荒的土地,心里既可惜又痒痒。”

据徐建立介绍,目前,赵营乡26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外出包地的农户,外出农户的数量也由2000年起步时的100多户,发展到了现在的900多户、2700多人,分别占全乡农户总数的12%和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异乡承包土地16万亩,约为全乡耕地面积的2倍。

“2011年,赵营乡提出了要打造‘域外农业之乡’,争取把外出包地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帮扶,加大与外地的沟通联系,维护包地农民的利益,鼓励包地大户返乡创业,2012年我们想把村里的敬老院和幼儿园建起来,解决外出包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徐建立说,“目前,返乡农民创办的企业已经十几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