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年根儿,节庆气氛日见浓郁。按照惯例,每逢此时,纪监部门便开始发文件、打招呼,针对节日期间极易滋生的、人民群众又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敲响警钟。这并非杞人忧天,对那些手握权柄者来讲,年关的确是检验其“执政能力”和“为官之道”的一道“关口”。

一个愿送,一个愿收,有利益在驱动。送礼者,或是为了向对方表达对自己生意照顾的谢意,以求以后继续得到青睐;或是下属向上级领导表示关心问候,博个好感,以期在未来任用、提拔时得到照顾;再或者是老朋友间照例的拜访寒暄,为感情保保温,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而收礼的官员呢,一来,礼品常常是价值不菲,收下便得到了经济利益;二来,送礼者满脸堆笑、好话说尽,让收礼者很有优越感,也是一番“精神享受”。

为何这类现象常常出现在节日期间特别是新春佳节呢?除了节日期间一些领导干部降低自我要求,拒腐决心和警惕性松懈以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定思维特别是传统文化在市场思潮、政治生态的杂糅中形成的处事惯例、思维定式,使陋习、陋念新生,良德、公序误读,对节日送礼收礼这一社会形态的出现起到一定的思维牵引作用。官员“节日病”的送、收双方,借了礼的名,行了利的实,重不在交情,而在于付出后的回报。这种扭曲的“礼”文化却为不少人默认:电视上、报纸上,“送礼就送……”、“送……有面子”的广告不绝于耳;大街小巷,“回收高档礼品”的店牌并不少见。正是这种“过年要送礼,送礼才有礼”的思维,让送礼者送得理直气壮,让收礼者收得心安理得。

对上级三令五申的廉政规定,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对照检点自己的言行做派。但总有人心存侥幸、我行我素,无视前车之鉴,甚至变本加厉弄钱弄权,唯恐错过良机。

当今,老百姓对节日宴请、馈赠和突击花钱等现象很是反感,“节日腐败”已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于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强调,继续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有价证券等问题,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求每个党员严格自律,不脱离群众。

我们并不拒绝正常的人际交往,但要的是真情真义、深入群众、有助工作、有益身心的交往,而非那种无聊无谓、逢场作戏、谄媚攀附、贬损人格的交往。我们的党员干部如同放飞的风筝,请牵紧“廉政”那根强韧的丝线。约束,是为了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