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 光

“只要他有能力,积极带领村民致富,我愿出50万元赠送!浉河区谭家河乡尚河村村民朱中保放出惊人之语。他说:我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的,绝不是心血来潮!

1961年出生的朱中保是土生土长的谭家河人,小时候因为家中姐妹多,劳力少,年幼的朱中保每天靠这家给一点吃的、那家给一点穿的才勉强维持生计。1975年,只进了3年学堂、年幼的他只好跟着大人外出做泥瓦工。“10年的打工生涯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回到家乡,为了报恩,我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家乡修路等慈善活动中。”说到这里,朱中保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改革开放了,有了好政策做保障,我又带着家乡的青年外出,走南闯北把家乡的农副产品推销出去。”2000年,朱中保回到家乡响应国家号召承包了村集体荒地和无人耕种的沙土地近千亩,并种植杨树15万株,累计投资180万元。山绿了,水更清了。当地环境的改变也带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为此,老朱还成立了浉河区朱中保生态林业专业合作社。早在2008年,印尼金光集团的客商找到他,要出资450万买断他的林地,被老朱断然拒绝。他说卖掉林地就等于卖掉了一片绿色和一方生态,人在世上走一回,不为后人留金山,要为子孙留绿水蓝天。

除了种树,朱中保还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记者在朱中保自己出的一个小册子里看到,朱中保曾经投资20万元把凸凹不平的地段填平后,再让给困难农户做宅基地;2004年投资15万元整修一条宽14米,长120米的街道方便群众来往;2006年投资60万元重新修复村里大庙畈古寺,并出资8万元到周边省份宣传邀请全国各地商人来大庙畈参加他组织的物资交流会。现在每年一次的物交会都成了大庙畈的节日,外面的物资进来了,大山里的板栗、黑木耳、香菇、茶叶等农产品不出门就能卖给客商销往全国各地。当群众感谢他的时候,朱中保总是说,这是党的政策好,我作为当地的农民一员,为山区付出,只要是家乡需要的我都尽力去做,人生得有付出,才有幸福。

“中保把钱都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了,现在,他家一贫如洗,维持生活都困难。”村民周子强说。为了吸引外来的投资,他放出了豪言:“只要他有能力,积极带领村民致富,我愿出50万元赠送!”

“听说你维持生活都困难,如有人来加入,你拿什么兑现承诺?”记者产生疑问。

“这不用担心!”朱中保说,“我有房子,可以用房子抵押贷款。我还有近千亩杨树,约15万株,同样可以卖钱。凑50万元应该没问题!”

朱中保对自己的计划充满信心。“尚河村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悠久的古文化。”朱中保说,附近有300年前的古建筑群和一条长约1万米的古城墙,村里还有一座古寺庙。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搞旅游开发。此外,尚河村还是茶叶、食用菌和板栗生产区,大力发展这些产业,都可增加农民收入。“只要动脑筋,好好干,就有钱赚,村民就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