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雪峰 特约记者 张 强 赵高峰)近年来,羊山新区始终把广大拆迁群众安置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和首要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建立起“观念、居住、就业、社保”四位一体的安置模式,走出了一条既能有力维护拆迁群众利益,又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做好观念安置,让群众失地不失向。该区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摒弃农耕思想,培养市民意识,在思想上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通过户籍改革,实施村改居,在身份上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通过典型引路、考察开路、学习找路等方式,帮助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抢抓新区建设的机遇,寻找新的发展路子,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就业,在观念上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做好居住安置,让群众失地不失居。为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该区拿出最好的地块,用最优惠的条件,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截至目前,累计拿出土地近3000亩,投入资金3.28亿元,启动建设居民新村24个,开工楼房179栋近60万平方米4200多套,建成楼房135栋50万平方米3300余套,目前已有260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其中,近三年建成楼房98栋32万平方米2450套,入住群众2200余户。所有的居民新村全部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确保入住群众能充分享受到城市人的生活。目前,已成型的居民新村实现了水通、电通、路通、气通、排水畅通,社区服务平台、健身娱乐场所、卫生服务站、物业管理站、幼儿园、超市等配套设施正在加快实施建设。

做好就业安置,让群众失地不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促进群众就业,该区多措并举:一是实施青年农民免费培训工程;二是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广泛收集辖区工地、企业等用工信息,免费向群众提供;三是鼓励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经营能力的群众创办经济实体;四是除按国家标准对征收群众土地、搬迁群众房屋进行足额补偿外,还按每位失地农民0.5分地的标准,预留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根据新区规划,由村(居)委会牵头,群众参股入股,用这些地可以建市场开酒店发展楼宇经济,可以到产业集聚区盖标准化厂房出租,把“死钱”变“活钱”、“小钱”变“大钱”;五是大力发展产业,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初步形成了中国茶都、家居小镇、商贸物流基地、金融商务中心等四大产业发展框架。

做好社保安置,让群众失地不失保。该区扎实推进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8%、85%,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拆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市场化运作,按照“群众缴费、财政补助”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已达100%,同时深入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解决他们的养老难问题;加大争取力度,将符合条件的2838名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低保对象,逐步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