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这个原本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问题的观念,最近遭遇不少人挑战。有人指出,我们当前的学以致用观过于功利化,“有没有用”几乎成了衡量学问好坏的标准,使当前缺少真学问与真学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3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3.5%的人认为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生周灏感叹,现在学术圈中,特别是在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很多人过分以实际用处来衡量学科价值。“说到底,‘学’与‘用’之间是一种‘道’和‘器’的关系。‘道’关系着基本的原则与价值,‘器’只是一种工具。如果我们纯粹以工具的取向来定义根本的价值,学术就会流于庸俗,很难实现突破。”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曾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以致用观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培养国人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赋予国人较多的务实精神;从消极方面来讲,功利性地以“用”为目的,使学术脱离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的应有轨道。同时,这种观念容易使一切智力活动止步于以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发明,很少进行形而上的学理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以实用技术为追求目标是短视的,想要在根本层面上经世救国,需要把精神层面的改造也作为追求的目标。
“现在应该适时改变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了。”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教授鼓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以兴趣、好奇心为指导进行学习。在应用性并不强的理论性课题申请中,不要总逼迫研究者写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应允许甚至鼓励一部分人挣脱学以致用观的束缚,做一些‘无用’的思考。”
【摘自《中国青年报》向 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