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拿着工钱回家过年是亿万农民工辛苦劳作一年的最大期盼,然而年年发作的欠薪顽疾却令人揪心。要走出“平时拖欠、年底清欠”的怪圈,不仅要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更要严格监管,不让“关口”成为摆设。

有关方面的调查情况显示,一些企业欠薪长达半年以上,拖欠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如此严重问题直到年底才被发现,足见种种预防工资拖欠的措施存在漏洞,甚至形同虚设。建筑行业多年来拖欠工资严重,制造业、政府项目等成为新的欠薪高发领域,这些新特点说明,相对于专项整治、集中清欠,加快填补漏洞、严格日常监管显得越来越重要。

做到关口前移,就要完善用工制度,做好预防措施。加强日常检查,督促企业规范用工行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根据不同地方实际逐步加大向农民工发放工资卡的力度,保障按日、按周、按月及时给付工资;简化劳动报酬争议调解仲裁程序,通过宣传引导广大农民工增强维权意识,做到欠薪及时合法维权。

加强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制度成为摆设。通过农民工工资发放的监控,特别是对一些地方劳动密集型、重点用工企业实施重点监控,就能做到及时发现欠薪问题,及时采取监管措施,避免欠薪问题扩大化,避免农民工年底遭受更大损失。

令既出,禁必止。当前,把恶意欠薪企业列入“黑名单”,在年检、资质审核时进行处理,以及把恶意欠薪企业记入银行征信系统,使其在贷款业务等方面受到影响等,在一些地方已经证明是遏制欠薪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力推广成熟经验,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惩戒和威慑,有助于避免“屡清屡欠”。

清欠只是手段,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才是目的。在看到年年清欠成效的同时,期待关口早日前移,最大可能地减少欠薪事件发生,让年底集中讨薪清欠早日成为历史。(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