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决定的,是文化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意识形态特殊性,是指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不仅仅具有与一般物质产品一样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而且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物质产品有使用周期,精神产品没有使用周期。好的文化产品,即使作为物质形态的产品已经消失,但其所承载的思想观念等精神价值会永远留存下去,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因此,要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决不能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主要是指大多数文化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要进入市场,经过市场交换才能为更多的人所购买和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都必须和市场紧密结合,发生等价交换行为,都要以盈利为目的,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保证文化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这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
文化产品具有的这两种属性,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种效益的关系。
第一,要认识到文化产品的这两种效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实现有机统一。这是因为,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体现都在受众多少上。购买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所以,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兼容的。在讲求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讲求经济效益,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三是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实现途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最终保障。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就是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如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另一方面,经济效益必须靠社会效益来保障。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违背了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底线,不符合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在某些方面管理疏漏的情况下,暂时可能会得利于一时,但最终将被逐出市场,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因此,要全面认识和把握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属性,不讲社会效益;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不讲经济效益,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时也会发生冲突,要求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一些人对文化产品的“两个效益”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认识不全面,认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第一要务,或者认为文化产品任何时候都必须讲社会效益而不能讲经济效益。二是一些人由于私心作怪,拜金主义至上,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千方百计钻空子,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三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一些人把获奖作为主要目的,根本不去考虑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文化产品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使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者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任何文化产品只是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所在,是文化产品的终极价值,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
第三,要鼓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者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文化企业就无法实现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要鼓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者在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把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与面向市场统一起来,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准确把握群众需要,在占领市场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赢得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