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时光匆匆流走,岁月音符跳动。2011年的《城市报道》,也是我们的42份答卷。行不行,读者评!
一年来,围绕“市民的知心朋友、城市的和谐之声”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坚持开门办报,创新办报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市民为经、以讴歌城市建设为纬,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用好我们的笔与镜头,开辟了“城市聚焦”、“城市访谈”、“城市风声”、“城市地标”、“城市城事”、“城市记录”、“城际交通”、“城区一瞥”、“街谈巷议”等栏目,采取不同的方式,着眼不同的角度,采撷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新闻事件,为读者讲述那些发生在我们这座城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既有政策层面的解读,又有具体举措的落实,突破以往单一的版面设计,引入新的版面元素,在不失庄重大方的情况下,力求图文并茂,追求生动活泼,精心策划,组织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讴歌了我市广大干群积极投身建设魅力信阳的伟大实践,发挥了党报鼓劲不泄气、帮忙不添乱的功能。
于是,从2011年4月1日开始,本报决定《城市报道》版由每周四的第6版改为每周一第3版与您见面。当然,这些变化与读着朋友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据统计,在确保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宣传报道之外,扣除法定节假日,全年共策划出版《城市报道》42期。在内容上,我们强化解读城市政策,体现权威性、指导性、针对性,回应市民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城市拥堵”、“住房建设”、城区养老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从6月中下旬开始到8月中下旬,历时2个月,本刊精心策划集中推出“创卫攻坚”主题报道,从8月1日开始,策划推出“内河治理”、“规划建设”等一系列主题报道。在形式上,我们强化视觉冲击力,体现可读性与新闻性。一年来,利用“城市地标”专栏,集中刊发百花园区域建筑群、浉河新八景、跨越浉河座座桥梁的夜景。在版式上,我们学习借鉴现代报纸的风格特点,不惜版面,敢于多发、发大新闻图片,形成平面媒体的视觉冲击力;适时策划组织报道城市社区涌现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在体裁上,我们加强言论,做到每周每期都有城市的声音;在语言上,我们强化亲和力,尤其是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活泼,多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但不落俗套。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积极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了2011年我市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
令人欣喜的是,年末岁初,广大读者朋友以一颗颗饱蘸激情的心,用一封封洋溢热情的信,纷纷就进一步办好城市报道版面,发表了真知灼见,双手捧起这一封封来鸿,双眸紧盯这一件件电邮……此时此刻,作为报人,我们深深感到:读者的厚爱是最大的喜爱,读者的肯定是最高奖赏,读者的意见是最大的鞭策!“站位高,创意新,内容实,指导强,设计新,样式活。”这是我市城管综合执法、住房和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读者尔文、叶先如、李明胜、张继生、张海洋和城市街道社区干部管建平、程维全、张晓辉、陈传军的评价。看到读者毫不吝啬给出的“高分”,我们既欣慰,又感动——与其说我们读懂了读者,不如说是读者读懂了我们。
“市民的知心朋友,城市的和谐之声。”这是我们的追求!2012年,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部门的支持,有广大市民的参与,我们的《城市报道》版一定不负众望。读者的呵护力,我们的原动力。为此,本版特摘编部分读者朋友的意见与建议,让我们共同努力办好2012年的《城市报道》。
感谢广大读者给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