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编者按:信阳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地区。从信阳实际出发,发展县城工业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渠道,是推进城镇化的客观需要。市老促会的老领导、老同志不辞劳苦,发挥余热,历时半载有余完成此文,对我市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极有借鉴意义。市委书记王铁批示:这份调查报告很好,很有见地。市长郭瑞民批示:感谢老促会对县域工业发展的关注!调查报告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发改、工信等部门认真阅研,积极采纳。现全文刊发,请参阅。
为了使我市县域(含浉河区、平桥区,下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市老促会于2010年10月到2011年5月对县域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这次调研工作由正、副会长带队,常务理事和办公室人员参加,共分五组,分别深入到县、乡(含镇,下同)、村及有关企业开展调查,得到了市工信局、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县区委、政府和县区老促会以及有关乡镇的热情支持。现将调查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信阳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也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的好地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大局稳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2009年4月,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强农兴工、工农并重,实现了工农“共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各县、乡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克难攻坚,迎难而上,以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为抓手,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浉河、平桥、罗山、光山、新县、商城、固始、潢川、淮滨、息县等十个县区(下同)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092.2亿元,较2005年(“十五”末)增长80.8%,年平均增长12.6%,分别增长13%、14.1%、13.4%、12.5%、12.7%、12.5%、11.8%、12.9%、12.4%、12.6%。十个县区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77亿元,较2005年(“十五”末)增长114%,年平均增长16.5%,分别增长15.3%、18.3%、17%、16.4%、16.5%、16.1%、15.2%、17.5%、17.6%、17.4%。2005年(“十五”末),全市只有浉河、平桥、新县三个县区工业增加值高于一产增加值;到2010年(“十一五”末),已有浉河、平桥、罗山、光山、新县、商城、潢川、淮滨、息县等九个县区工业增加值超过一产增加值,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都超过了一产占GDP的比重。2010年,十个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完成1003.9亿元,实现税利97.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4%、36.2%,增幅分别提高12.3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数字是无声的语言,它充分说明,各县区工业发展速度快,运行良好,速度、效益同步增长,“十一五”同“十五”比,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历史最好时期。
但是,无庸讳言,我市各县区仍属贫困地区,其主要特征是工业基础薄弱,为地方和居民贡献财富不多。到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531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000元,人均GDP为13652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34.1亿元。这些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这次调查中接触了许多干部群众,大家都认为,要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缩小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富民强县奔小康的目标,需要各级、各行业共同努力,但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业意识,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工业经济。
一、发展县域工业事关富民强县大局
在这次县域工业调查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各县区在发展县域工业方面的实际行动、良好效果和现实差距,而且还听到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县域工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和反映,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发展县域工业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实践告诉我们:以现代化工业生产为支撑的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使得经济快速膨胀,社会事业也迅速发展;以小生产和一般加工业为支撑的农村经济,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越大,城乡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就越突出。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体系,需要深化改革和多方面的努力,但根本途径是努力发展县域工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县域工业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举措。丰厚的财政积累是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本钱。发展工业,则是改变财政穷县的关键所在。在现行税种中,三次产业的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在三次产业中,一产征税减免了,三产执行税率也很低,只有二产特别是工业的产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最主要的税种。2010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为47.43亿元,其中来自工业的税收贡献比较少。只有随着工业发展,才能较快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和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空间。
(三)发展县域工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渠道。长期以来,信阳一直是国家重要粮食主产区。然而,种粮投入多、产出少、比较效益低。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小麦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毛收入900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只500元左右,远远低于外出打工者每人一个月的收入。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方式难以实现农民致富,经济难以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这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渠道。固始县张广庙乡周学生、孙开明等人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于1995年创办银针(医疗用品)加工企业。目前,银针销售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银针市场80%的份额,被誉为“中国银针之乡”,年产银针12.5亿支,年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0.8亿元,从业人员4000多人,每月人均工资800元左右,银针生产带动从业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四)发展县域工业是推进城镇化的客观需要。城镇化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地域组织变化与转型的过程。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尤其是第二产业支撑,城镇化只能是空话。只有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带乡村,才能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县域工业发展可以逐步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业。工业发展又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其二,工业发展、工厂增多的地方,特别是服务功能齐全的县、乡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本身就是城镇的主体功能区。其三,工业发展可不断提供税收,增加财政积累,兴办公益事业,促进城镇化建设。
简言之,信阳要实现富民强县,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就必须继续抓住县域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
二、发展县域工业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在我市十个县区的现有工业企业中,除少数钢铁、化工、机械、电器、医药、食品等企业外,大多数起步于“九五”期间,成长于“十五”期间,发展于“十一五”期间。县域工业能够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好机遇和好政策,另一方面就在于各县区从实际出发办工业、借助外力促发展。
(一)强农兴工,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工业。我市种植业、养殖业和矿产业具有本地的传统特色,各县区在大力培植、发展壮大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把它们作为发展工业的第一车间,依托其兴办粮油加工业、土特产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矿产品加工业、建材加工业、纺织服装加工业、规模较小的制造业,把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商品,以获得强农兴工之效。
(二)积极鼓励当地能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办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农村一部分人离开土地,或去经商,或外出务工。在经商、务工中,换了脑子,挣了票子,掌握了信息,学到了技术。为了使这些有识之士回归创业,各地党委、政府以项目吸引回归、以真情感召回归,大力实施“引凤还巢、造福家乡”的回归工程,发展“回归经济”。在当地能人、回归人士的带领下,各类工业企业发展很快,到2010年已达57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948家。对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县、乡党委和政府鼓励、支持他们领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引导他们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向农业生产环节和产品深加工环节延伸。全市共有43家工业企业领办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其中,农产品加工27家(粮油加工14家、茶叶加工10家、其他农产品加工3家),林产品加工6家,水产品加工4家,畜产品加工6家。还有15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向后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
(三)建设产业集聚区(工业园),推动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在空间上的规模集聚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产业集聚区是科学发展工业的最佳载体,有利于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十五”以后,各县区认真执行省、市党委和政府有关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意见和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坚持突出主导产业和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坚持高起点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坚持集聚区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资源向集聚区倾钭、坚持优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加快了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产业集聚区15个。此外,固始县的胡族铺和三河尖、光山县的马畈、淮滨县的固城等乡镇建立了工业园。“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来”。随着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项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使外地资本、技术,以及一些主导产业落户到各县区来。目前,已入驻产业集聚区的企业717家,其中,投产企业533家,在建企业184家。各地普遍反映,产业集聚区为实现工业规模发展、集聚发展、延伸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县域工业发展起着支撑和带动作用。
(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办工业。近几年来,各县区在建设集聚区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围绕主导产业、瞄准重点地区、主攻重点企业、突出持续对接”的要求和有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开展“多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活动。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通过各种形式外出招商。充分利用省、市组织的大型招商会平台招商引资,县区自己组团外出招商,有的举办“根亲会”招商,有的投亲靠友招商,有的与外地企业联络感情招商,还有的利用互联网招商。通过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浉河区引进的信阳同合火车轮、息县雨润200万头生猪屠宰及联合加工、平桥区引进的信阳福英纯电动汽车、息县合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12万锭纺织等项目落地投产后,使这些县区工业迸发出新的活力。2010年,十个县区招商引资落地工业项目共完成投资额243.98亿元,比上年增长69.5%,是“十五”末(2005年)38.4亿元的6.35倍。今年以来,淮滨县浙商纺织工业园、潢川县康缘食品200万头生猪屠宰及联合加工等项目建设,将有力推动当地工业经济的发展。
(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工业发展服务。“十五”、“十一五”时期,各县区为县域工业发展都做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工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政策,并从实际出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办法。二是加强对工业发展的领导,治理优化环境。有些县成立了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办公室,积极为县域工业发展创造优越环境。三是为县域工业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发展工业用地、贷款等问题。各县区成立贷款担保中心31家,拥有资本金8.21亿元,为企业担保贷款17.32亿元;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2家,拥有资本金2.3亿元,贷款4.44亿元。
三、县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域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当前仍呈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县域工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分量小、比重轻。由于历史上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只有377亿元,占全市GDP的34.5%,大县工业增加值只有50亿元,小县工业增加值只有20亿元,有的县工业增加值还低于一产增加值。
(二)企业素质偏低,工业结构不合理。有些县、乡工业企业素质偏低、工业结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是:有些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效益低;高新技术产品少,一般产品多,科技贡献率低;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产业化带动力弱;有些重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能耗高、污染重。
(三)县域工业发展中既有资金困难,又受土地瓶颈制约。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少资金,且贷款困难。一是无人货款,二是贷款无人担保,三是担保无抵押物,以至于这些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由于有些县乡工业用地规划晚,或规划实施不好,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建设滞后,致使一些企业扩建无土地可用,招商引资项目也不能及时落地建设,甚至已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也迟迟拿不到土地使用权证。
(四)发展县域工业既有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也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有的县上大企业的工作力度不够,措施不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快,大项目入驻不多。有些乡镇长期以来只抓农业,在发展工业上下功夫不大,没有兴办像样的工业企业。
四、发展县域工业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是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这个转变,加快县域工业企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前面所述发展工业的五条基本做法和经验很好,要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努力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准确定位县域工业发展方向并科学规划工业项目。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新型、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遵循“八个协调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工业化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协调发展,工业化与全球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利用当地资源与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论证工业项目:(1)围绕农业产业资源办工业,规划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重点发展食品(动植物蛋白)工业、纺织和服装工业及新能源,以此带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提升,进而向绿色、环保、有机产品发展。(2)围绕林业产业资源办工业,规划一批林产品深加工项目,发展建材、家具、装饰材料新能源和食品工业。特别要注重茶叶的多品种深加工的开发。(3)围绕矿产资源办工业,规划一批非金属矿产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建筑材料、新型节能和环保产品、新材料。(4)围绕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规划一批生物工程项目,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中药、有机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等。(5)依托县区区位、交通优势和能源、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规划一批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6)提升和发展现有传统产业项目,规划和发展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电子、电器、制药等。改造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施节能技术改造。(7)规划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如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产品、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
县域工业发展规划要请资质高的权威部门来做,认真论证筛选项目,建立项目库。
(二)要强化发展县域工业的软、硬环境。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不断优化软、硬环境,是县域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建设好产业集聚区(工业园),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按照市委、市政府2010年24号文件精神,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内要搞好土地平整、供电、供排水、垃圾与污水处理、交通、电信、绿化、亮化和标准厂房建设。同时,制定和完善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进入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在土地、税收、招工、融资等方面提供文明、高效、便捷的服务,形成“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二是妥善解决工业发展的资金困难。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优质的金融服务不可缺少。要重视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增强地方融资实力。要积极引导本地民间资本或外地资本来本县区申办合作银行,或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要继续增加贷款担保机构基金实力,尽可能加大财政投入,把今后土地收益的大部分注入到担保基金,县财政要把更多的货币资本、固定资产(不动产)投向担保中心,增加担保实力,扩大贷款担保额度;要允许其他资金参股贷款担保中心,增强担保能力;要引导更多资本成立贷款担保单位,在招商引资时,有意识引进贷款投资公司,解决工业生产发展资金;要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或农民建立契约关系并签订合同,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有偿(高于银行利息)使用合作社、农民的原料款(当然可以随时取款),逾期加息,也可以作股参加企业年终分红,以减轻企业流资压力;要协调或出台具体意见,使龙头企业在支付土地租赁费时,可以一年两次或多次付给,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要引入竞争机制,哪家金融单位服务好,给出存贷比高,授信额度大,就到哪家开户。同时,要经常协调银企关系,广开思路解决资金问题。
三是统筹解决工业发展用地问题。要把县域工业发展用地同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统筹考虑解决。从县域土地资源的整合入手,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优先考虑工业发展用地。在城镇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工业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建设,并留足发展余地。在科学规划设计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时,把节约的土地留作今后工业发展用地。工业发展要节约用地,除特殊企业外,厂房也要向空中发展,建设多层厂房,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可将位置合适的荒滩、荒地、废弃地开发成乡镇工业园。无地可用的乡镇,可实行财税体制共享的办法,将工业企业办到县区产业集聚区或其他乡镇工业园。
(三)要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几个关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四个关系很重要,涉及发展思路和指导方针问题,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它们,可以促进县域工业乃至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我市是农业大市,各县区都是被纳入黄、淮、海农业大区的农产品主产区,必须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按照国家宏观要求抓好农业生产,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路子,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工业,拓展富民强县渠道。传统农业区的工业化,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工业化,要跨越传统工业阶段,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工互动、协调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现有工业与新办工业的关系。现有工业是县域工业发展的基础,要像新县铃锐、潢川华英、淮滨乌龙、浉河五云茶叶那样既要扩大规模,注重产品结构调整,更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对现有加工企业实行优化组合,引导较大企业将产业链条向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后(工业深加工)延伸,引导规模较小的企业联合,组成股份制企业,也将产业链条向前调整、向后延伸。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发展新项目,创办更多的新企业,可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三是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自主创办工业的关系。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办工业,是一条成功经验。今后,更要积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但是还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积极性,支持、引导他们投资兴办工业项目。县区也可以投资、入股(参股)兴办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兴工业项目,以增强县区工业发展的后劲。
四是正确处理发展县城工业与发展乡村工业的关系。工业的持续发展最终需要依靠规模经济与集聚效应,需求大量的资金、技术,也需要现代服务业和相关行业的支持。因此,在县域之内,工业应在客观条件较好的县城、特别是产业集聚区内发展。但是,也要像固始县的胡族铺和草庙集、新县的吴陈河和八里畈、平桥区的明港和查山、浉河区的吴家店、罗山县的潘新、商城县的丰集等乡镇以及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的王水、潢川县定城办事处的方店等村那样,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粮油、林果、茶叶、畜禽等加工业。有条件的乡镇可兴办工业园区。这样可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转移到工业生产上来,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四)要强化发展县域工业的认识和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县乡党、政领导,一定要认识到发展县域工业事关富民强县的大局,增强抓好县域工业的紧迫感、使命感,牢牢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东部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举全县之力并借助外力,将人力、物力、财力、政策和环境真正倾斜到发展县域工业上来,使工业健康、快速发展。要注意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制订工业发展目标和奖惩机制,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就一个工业企业而言,为了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完成企业生产任务,必须实行定额管理和质量目标管理。对县、乡发展工业、招商引资来说,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奖惩机制,并实行问责制度,依此调动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主观能动性,想工业,干工业,推动工业更好更快发展。二是完善发展工业的优惠政策。面对工业发展战略机遇,适时修改、配套、完善、出台县域工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招商引资等各项优惠政策和具体意见,可吸引本地、外地商人积极投资兴业。三是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培训提高现有工业企业厂长、经理的综合素质,选拔、引进工业发展所需用的高素质企业管理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造就一大批强有力的工业人才队伍。县区党政组织人事部门和工业职能管理部门都要作出战略规划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努力抓出成效。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县域工业发展的领导。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工业经济,积极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成立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统筹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指挥机构中设立办公室,同工信局一起具体抓工作的落实,检查督促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惩,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