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颖

在广东东莞务工的罗山县山店乡胡畈村村民雷祖金逢人便说:“孩子放在老家,得到学校和老师们很好的照顾,为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雷祖金说出了许多常年在外务工家长的心声。

2010年12月1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罗山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这一切都凝聚着该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国刚的心血。

扛起责任 关爱留守儿童

罗山县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有留守学生近4万人,占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8.3%。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学习失教、心理失衡、行为失当、安全失保等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齐抓共管,但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主动扛起责任。”在全县教育系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会上,陈国刚的讲话语重心长。

一次,陈国刚到子路初中调研,正赶上学生开饭时间,他到食堂打了一份饭,在学生堆里吃起来,并和学生一起聊天。不知他身份的学生也没有丝毫的紧张,围座在他的身边,谈笑风生。当陈国刚了解到学生在校吃得好、学得好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每逢遇到雨雪、雷电等恶劣天气,陈国刚分外牵挂留守儿童的安全。2008年冬天,一场罕见的雪灾给学校安全带来了严峻考验。他给各学校校长打电话,叮嘱一定要将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雪灾持续了一个多月,陈国刚用满身的疲惫换来了全县十几万师生的平安。

创新举措 呵护留守儿童

怎样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是陈国刚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和广泛论证,陈国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思路:在各学校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应急处理制度、与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家校联系制度、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制度、对口帮扶工作制度、奖励制度等7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

一个星期天,陈国刚到庙仙初中调研,在留守儿童俱乐部,看见一些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在下象棋、打乒乓球,就兴致勃勃地和学生一起打起乒乓球。一名学生说:“学校安排有人照看我们,学习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娱乐,比在家还好。”

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陈国刚要求所有寄宿制学校必须达到有安全的宿舍、标准的床铺、卫生的食堂、充足的用水、干净的厕所和规范的管理。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他要求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添置学习、锻炼、娱乐等设施。2005年以来,罗山县累计投入5600多万元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先后新建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楼47幢,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成50多所寄宿制学校。

结对帮扶 温暖留守儿童

在结对帮扶活动中,陈国刚也有自己的帮扶学生——陈世海,他是罗山县朱堂乡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2008年5月16日上午,陈国刚来到朱堂初中,专程看望陈世海,并将700元资助款和一些学习用品交到他手中。陈国刚对陈世海说:“生活上要吃饱吃好,保持身体健康;学习上要集中精力,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平时,要多与父母联系,坚持定期打电话,向他们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今后,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都可以告诉我,我们共同克服。”陈国刚的关爱给陈世海带来了学习上的无穷动力。2009年,陈世海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

在陈国刚的倡议下,全县教育系统每名教师都成为3名至5名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从2008年开始,全县上下开展了“千名党团员与千名留守儿童结对助学”活动,使全县1034名留守儿童得到结对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