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芳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迁换”,又是一年冬至到。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点,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日,这在《汉书》、《晋书》里都有记载。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所写的“亚岁迎祥,履长纳庆”,其中“亚岁”指的就是冬至。每到冬至这天,人们都要穿上新衣,置酒备宴,祭祀祖先,互相庆贺,互赠礼品。庆贺冬至到唐宋时期就更为盛行,被定为“法定节日”,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日,学生放假,宋有记载:“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烟,加常于节。”明朝时,“殿前将军甲士赐黄牛、野雉、鹿脯、酒”。清朝时,皇帝会带群臣去郊外行礼,清乾隆四年《天津县志》:“冬至日,拜贺,如年节礼”。辛亥革命后,也曾一度将冬至定为“冬节”。直到今天,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为大,源自人们对于春的企盼,这不知牵动了多少诗人的情怀,歌咏不绝。唐朝杜甫写有两首冬至诗,其中《小至》最为著名:“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与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雪莱《西风颂》里的绝唱“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唐朝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在远行途中逢节有感而作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充分表达了人们在冬至日深切的“佳节思亲”之情。宋代陆游的“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则描绘了诗人在冬至节时对自己年老家贫的感叹。

冬至有节令食品,因地域不同而风俗不同。在我国北方至今保留着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而在南方有吃糯米团子的习俗,象征着美满和团圆;在香港冬至这一天则有吃鸡的习俗,而且“无鸡不成宴”;在台湾每到冬至,爱蒸九层糕祭祖,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一过,就入数九寒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年年岁岁重唱的九九歌谣中,不知寄托了人们对春多少美好的祈盼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