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军华
一旦揭开笼罩着天目山的神秘面纱,险峰幽潭、奇石深谷、翠柏红叶、传闻逸事,无一不让你陶醉、留恋和折服,尘世的疲惫与烦恼不觉消失得无影无踪。
——题记
初冬的一个双休日,我邀上哥哥,慕名游览了家乡胜景天目山,有幸领略了它雄浑秀雅的迷人风光,一偿多年夙愿。
周六一早,我和哥哥骑自行车上路,一路骑行颠簸,很快就到了天目山脚下。一到陈大沟林区,我俩和看门人打声招呼,把单车停靠在大门旁,徒步登山。
眼前是新开辟的山路,路面碎石横亘,几处路面垮塌,让人提心吊胆。临近山岭的一侧怪石嶙峋,附近山岭上成片的软枣树、野柿树红叶斑斓,把整座山装点得分外妖娆。
跋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小山顶西侧山脚。抬头仰望,只见一座巍峨的山峰兀立在半空中,两个山头东高西低,犹如两只虎视眈眈的雄鹰傍栖,凸起的尖喙随时向猎物发起攻击。北侧花岗岩浑然一体,光滑陡峭,简直无法攀登。半山腰一堆巨石矗立,犹如一只毒蛇吐着信子,像是在恫吓人们不要登山。
穿过一小段灌木丛,往上是大片浑圆麻石。前人就势在山石上凿出一道道狭窄石阶,地势稍缓处,干脆就未开凿。拾级而上,条石修筑的山门和砾石垒建的山墙渐渐清晰起来。
越过石门和寨墙,地势平坦处有口80平方米的仙女池,上面数十块长方形巨石砌成石壁。掬水洗脸,顿觉神清气爽。站在池水东北侧,只听山风呼啸,寒气逼人。
歇脚用餐后,我和哥哥奋力攀上东部最顶端,巨石东边是一大间道观,石墙小瓦,木门紧闭,东侧高冈上,一位衣衫褴褛的长者迎风傲立。茅屋前方,一棵软枣树和枸树相向并生,树下一片菊花绽放着紫红色的花朵,给这方寂静的空间增添了些许生机。东侧石墙下是一道石砌拱门,下面是两块重达十几吨的巨石,中间一道缝隙,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下了石缝往外走,外面野枣林边有一个巨大的石碾盘,估计是战乱年代来此避难的人们碾压米面所用。再往下就是陡峭的山谷及荆棘、碎石。拱门西边有几块闲置的券石和残碑,两处石台间残留着燃尽的火纸和香灰,应该是农历三月初三善男信女的虔诚表示吧。碑上写着捐资重修者姓名,一块断碑上镌刻着咸丰十年的字样,据此推断,该碑距今有150年历史了。
站在顶峰极目远眺,只见群山环绕,林木葱茏,山间裸露的岩石犹如龙鳞闪着银光。东、南、西三面四座水库绵延,好像九天仙女飘舞的袖带。北面大寨山顶的周朝古寨墙隐约可见,东北太白岭云雾飘渺尽显峥嵘,东南的老鹰窝和二道山两岭则像女儿墙拱卫着傲然耸峙的小山顶。往下望,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盘旋,像一条玉带缠系在山腰,给冬日的天目山增添几分英雄气。
带着几分疑问和好奇,我上前和长髯老者寒暄。老者自称老道,是山下祝庄人,年过七旬,在山上清修已有十几年。山上那片怒放的菊花是他亲手栽下的,名叫龙爪菊,又名九月菊。此山原名小山顶,现改名小金顶,海拔约七百米,形如一口倒扣的钟缶。山上原建有天王殿、娘娘殿、关公殿、龙王殿四座宝殿,过去香火旺盛,有乾隆题词石碑为证,后来毁于战火和运动。老人痛心地指着山顶北端悬崖边的半截折断枯萎的枸树说,四年前下起罕见的光头凌(即冰凌),枸树不堪重负被拦腰压折,东边的小枸树如今又长开了闸。
转眼一个多小时过去,我俩挥手告别老道,告别残垣断壁,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