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共有3020个博物馆、2850个图书馆、3223个文化馆,38736个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75%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一半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量达800万场,全国绝大部分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同时要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为此,《决定》强调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要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公共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需的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和保障。要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拓宽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第二,建设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有效覆盖。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面覆盖。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三,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多提供符合人民群众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要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要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第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区域内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综合利用,推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要建立健全有力的扶持机制、共建机制,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开展城乡共建、区域共建,支援基层文化建设。要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使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