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胜
这是一片热土。这片热土是一首诗,一首回味悠长震撼心灵的诗;这片热土是一幅画,一幅风光无限令人流连忘返的画;这片热土是一本书,一本中国革命史的教科书……
这饱含深情的句子,出自刚刚问世的长篇小说《桂花开了》一书。而这部书则出自我市两位文学新秀之手。从这部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信阳,对这片被他们形容为“如诗似画的家乡热土”充满着深深的爱恋。
这两位文学新秀,一位叫弋潇,一位叫李昌斌,都是地地道道的信阳人,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这片热土上,对这片热土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自然,他们对这片热土上积淀的历史文化,更是钟爱有加。也可以说,他们对这片热土的挚爱,也是对自己的“家”的热爱。有了家,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根。“根”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家”则是每个人生命的源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家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因为有了“根”的同源和“家”的同心,才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也因此才会不断产生着推动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
信阳确是一片热土,因为它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年代,这里曾培育了红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主战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这片热土上的近百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数十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后,先后有近百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
正因为有了对这片热土的拳拳之心,在十余年潜心研究从大别山走出的红军西路军队伍过程中,两位作者的足迹踏遍了大别山的沟沟坎坎、角角落落。他们走访了很多红军老战士、老同志,收集了近百万字的各种历史资料;他们拜谒过烈士的墓地,凭吊过鲜血染红的战场,感悟过先辈的情感,聆听过那久已消逝的生命独白,还有那难以述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他们经年历月,呕心沥血,笔耕不辍,终于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将一本长达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桂花开了》奉献于读者面前。
打开这部小说,一幅幅奇异的画面扑面而来:那粗狂厚重的荒原令人遐思,扣人心弦的战场激昂励志;泣血悲情撑起终生承诺,爱情绝唱萦绕生死守候……
长篇小说《桂花开了》是以当年从大别山走出的红四方面军、后在西路军西征途中被俘、继而失散的女红军为引线,再现了当年西路军中大别山儿女在河西走廊悲壮的历史以及后来重返大别山同日伪斗智斗勇的故事,重点描写了她们不同的理想、信念、追求,小说通过历史和现实相互交汇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演绎出了那首在大别山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丰富内涵,给人以神圣的生命的洗礼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桂花开了》一书不仅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旖旎的大别山自然风光画卷,描绘出了这一区域丰富的历史积淀;而且使人在阅读之中仿佛聆听到了一首首哀婉凄美、别具一格的大别山民歌。也许,你还会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出一觅今日红色胜地景观之冲动。
从峥嵘的岁月中走来,从血与火的战争中走来,鄂豫皖——这片诞生了349位共和国第一代将军的红色革命根据地,随着历史册页不断翻动,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断翻新——
这是一段写在小说扉页上的话。的确,作家在《桂花开了》这部书中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也是他们饱含深情为读者所打开的新的历史册页——这,也许正是作家的一大用意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