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忠
相传,春秋时代,吴国有一位姓孙名武的著名大军事家,被世人尊称为“孙子”。一天,孙武将他的《兵法十三篇》呈给吴王阖闾。吴王看后赞叹不已,有意起用孙武为大将,但不知其是否有真才实学。于是,吴王想了个主意,令宫中美女108人,分为左右两队,命二宠姬为左右队长,让孙武全权指挥,御前演练。
孙武欣然领命。演练前,孙武三令五申,但三通鼓罢,宫女们嘻嘻哈哈,东倒西歪,阵不成阵,伍不成伍,特别是充当左右队长的二姬,以为有吴王宠幸,更是有恃无恐,摇摇摆摆,扭扭捏捏,丑态百出。孙武见状,勃然大怒,喝令武士,立斩二姬,吴王意欲下座讲情,二姬早已人头落地。接着孙武又从宫女中挑选二人作左右队长,在孙武号令下继续演练。结果,步伐一致,阵容齐整,冲杀进退,井然有序。宫女们再没有一个违犯军纪的。这时吴王虽痛失二位爱姬,但授予孙武全权指挥有言在先,成了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同时,吴王也确实看出孙武有胆有识,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遂起用孙武为吴国大将,使东吴曾一度称雄一方。后人从孙子斩“美”这个故事中悟出一条道理,叫做“兵不斩不齐”。
“兵不斩不齐”这句话颇有哲理。先贤哲人曾有一句名言:“乱世须用重典”。那么盛世要不要重典呢?毋庸置疑,当今我国正处开国以来的盛世而绝非乱世。今天虽处盛世,但也绝不是没有一点阴暗面。改革开放以来,在从我们的国门“窗口”进来许多好东西的同时,也进来一些苍蝇蚊子和污泥浊水,一些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被取缔和铲除的腐朽的东西,又重新抬头,死灰复燃。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严重违法乱纪现象屡禁不止,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究其原因,除客观因素外,与这些地方法纪废弛不能说没有关系。由于不正之风作祟,基于个人私欲,某些人置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顾,视神圣法纪如儿戏,弄权渎职、贪赃枉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了犯罪分子的保护伞。在这些人的庇护下,不法分子有恃无恐,为非作歹,危害人民,气焰嚣张尘上,有些地方竟出现好人怕坏人的现象。还有些地方,由于量刑过宽,一些坏人虽经“一进宫”、“二进宫”甚至“三进宫”,但由于这些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出宫”后依然故我,甚至变本加厉,继续危害社会。曾有这样一个犯罪分子,刑满释放后竟向人民群众示威说:“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喝两年稀饭吗?出来老子还照样干!”还有一些共和国大厦的蛀虫、败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是用于好好为人民服务,而是以权谋私、卖官鬻爵,到处伸手,大发横财。这些人心存侥幸,总想着中央反腐败是“雨大点子稀”,淋不到他头上,岂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雨点子”迟早会落在他头上,不信咱就走着瞧!
当然,“兵不斩不齐”也是相对的。执法要严并不等于苛酷。对于一般犯罪,应视其情节,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适当从宽,以儆效尤。但是,如果失之过宽,该用重典时不用重典,法律武器就不能发挥震慑罪犯、保护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样的,如果执纪不严,纪律也就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也就不能扶正祛邪、抑制不正之风,对于那些敢于玩火者,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欣赏了孙子斩“美”的故事后,我们是否能从中受到点什么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