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峥
被视为影子银行体系重要组成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一些假创新、实为绕开监管的操作手法层出不穷。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其中暗藏了大量风险,一旦风险爆发或将累及银行自身。
伪结构性设计实为揽存
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了实现保本,通常通过投资于存款或低风险债券等产品获得稳定收益,再运用该笔收益去投资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实现保本的同时以小搏大。
然而随着今年三季度以来银行存款压力增大,结构性理财产品已成为部分银行变相吸收存款的工具。一些为了获得结构性存款而设计结构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被业内人士称为伪结构。
“伪结构理财产品有多种,比如有的设计了不可能达到的触发条件,或者设计了100%能达到的触发条件,结构设计成为摆设,到期获得收益率没有悬念。”深圳某股份制银行资金交易部人士称。
资产池“炒大锅饭”
据了解,有的银行将大量理财产品资金组成了巨大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直接入池进行统一投资、运作、管理。
由于理财产品资金入池后与其他理财产品的资金混在一起进行投资,因此外人很难知晓入池的理财产品资金究竟具体如何运作,也无法得知银行是否按照收益和风险匹配的原则分配收益。
自营、代客理财混为一谈
为了规避银信合作的限制,部分银行甚至动用自营资金投资信托计划,然后再转让给理财产品,并且运作规模巨大。今年6月末,某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的资金信托计划规模超过500亿元,购买的资金信托计划主要为信托贷款。
据了解,一些银行可能的操作路径为:理财产品成立时,银行将自营资金持有的资金信托计划的受益权转让给银行理财产品,待理财产品到期时,理财产品再将受益权转让给银行自营资金。
银行之所以不直接认购信托计划而让银行自营资金持有的信托计划,主要是为了绕开银信合作的限制。按照监管要求,银信合作中的信贷类资产不但要在今年年底之前进入银行表内,而且各家信托公司的银信合作业务规模亦受净资本管理办法、融资类银信合作占比不超过30%等新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