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第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提高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正面宣传是壮大主流舆论的主要抓手。增强正面宣传影响,提高正面宣传效果,是新闻宣传的重要课题。一是强化新闻性。新闻性是媒体的基本特性,正面宣传必须重视新闻、抓好新闻、主打新闻,善于用新闻语言转化文件语言、用生动事实诠释政策措施、用微观故事透视宏观部署,注重事实提炼、细节描写、深度挖掘,把思想性、指导性同知识性、可读性结合起来,给人感染启迪、引起广泛共鸣。二是突出贴近性。准确把握受众心理,用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媒体所说的与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与受众平等沟通、交流、对话,使报道更生动鲜活、入脑入心,提高报道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三深入”。始终面向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汲取群众智慧,通过报道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实践激励群众,通过对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解疑释惑吸引群众,做到在服务群众中引导感染群众、在联系群众中团结教育群众、在宣传报道中组织动员群众。四是扩大覆盖面。广泛调动各种媒体资源,拓展传播空间,形成宣传合力,形成规模声势,覆盖更多人群。
第二,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积极疏导公众情绪。社会热点是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是增强舆论引导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一是直面社会问题,积极引导。要敢于触碰热点,不回避矛盾,主动发出权威声音,做到敢说话、早说话,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导人们摒弃偏激言论和非理性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当前,要紧扣群众所思所盼所惑,针对物价、住房、股市、教育、医疗、就业、反腐、贫富差距等热点问题,把中央方针政策讲清楚,把群众利益安排讲明白,把相关背景和现实困难讲透彻,注意反映群众合理化建议,努力消除疑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二是着力凝聚共识,善于引导。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对社会的种种关切,邀请权威部门发布信息、专家学者发表言论,刊播普通百姓的看法和意见,在信息服务中进行思想教育,在交流互动中扩大社会共识。三是重视网络舆情,互动引导。密切关注网上热点,开展在线访谈,同网民交流讨论,组织传统媒体回应,针对网民关注进行客观理性引导,澄清事实,批驳谣言,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有效影响网上舆论,使网络舆论场、社会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最大限度地重合起来。
第三,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各类突发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和国内外舆论热点。党的十七大以来,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不断创新,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规律认识更加深入。一是及时准确,抢占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将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事件处置同步推进,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掌握主动,最大程度挤压谣言传播空间,避免社会恐慌。二是公开透明,全面反映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进展。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报道,通过现场直播、集体采访、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不断更新内容,充分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三是开放有序,在管理服务中体现引导。组织媒体有序参与事件采访,做好媒体服务工作,通过提供采访线索、动态信息和背景资料等形式满足媒体信息需求,引导和影响境内外舆论。
第四,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一是准确监督。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反复求证核实,做到事实准确,防止报道失实、以偏概全,防止主观臆断、感情用事。二是科学监督。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考虑问题,准确把握监督的方向和重点,着力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依法监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开展舆论监督,不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不能侵犯集体和个人合法权益。四是建设性监督。出以公心、客观公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注重社会效果,积极引导舆论。要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对待舆论监督,重视支持舆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