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陈 勇 于大波 邵海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德班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5日表示,中国愿意有条件接受2020年后的量化减排协议。
这在德班气候大会引起不小反响,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感受到中国为挽救《京都议定书》、维护应对气候变化多边机制的巨大诚意。正如英国能源大臣克里斯·休恩所评价:中国这一表态“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4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立足本国资源,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了巨大努力,“十一五”期间完成二氧化碳减排16亿吨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还会将碳强度降低17%。同时,还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
据一些专家的测算,按照经济发展速度,在乐观的情况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正常情况下要到2040年至2050年才达到峰值。如果从2020年起接受量化减排指标,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可以说,这是中国对全人类未来作出的贡献,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其经济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当然会很大。但是这种总量的“庞大”被更加庞大的人口基数一除,就变得非常微小。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约为日本的一半,还不到澳大利亚或美国的三分之一。这似乎更真实地反映了发展阶段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但是,德班气候大会开幕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总是“盯”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排放总量。美国代表团甚至声称,只有新兴经济体接受量化减排指标自己才参与。
这种态度,好比是富翁要求穷人缴纳同样数额的税款,既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又不合常理。须知,新兴经济体的排放量只是在近年才伴随着发展而有所增加,而造成气候变化的,是工业革命后两个多世纪以来累积在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谁的“贡献”更大是不言而喻的。
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各种表态犹如一幕剧,正角、反角、丑角俱全,让全世界的观众一目了然。在中国展示的诚意面前,某些顽固拒绝量化减排指标的发达国家应该好好反省,切实承担自己应尽的历史责任,真正顾及自身以及全人类的未来。
(新华社南非德班12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