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自1996年始,每到逢年过节,黄久生总是回到潢川县双柳树镇,为680户孤寡家庭送去他精心挑选的米面、年货,还有现金,十几年来累计总价值100多万元,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680户家庭共同的儿子”。黄久生是中国农民工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敬老之星”。

黄久生6岁时母亲去世,他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靠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维持生计,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父亲就把弟弟送人抚养。从此,父亲十天半月不会来一趟,黄久生就和妹妹相依为命,过起了孤儿般的生活。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儿时的黄久生最能体会出这句话的含义。

“白天要洗衣做饭、喂猪拾粪,要上学,要照顾妹妹,还要下地干活挣工分。刚开始的时候不是把饭做得半生不熟就是煮煳了,没菜的时候,就把盐化成水当菜就饭吃。”没有妈妈给做衣服和鞋子,直到今天,黄久生还能清晰地记得冬天那种“冻到骨头缝里”的感觉。

黄久生兄妹生活的困窘,乡亲们看在了眼里,也记挂在了心上。

黄久生近邻吕中秀,家有7口人,那时候谁家也都不富裕,但是她无论吃什么东西,都会想着这兄妹俩。就这样,东家端来一碗稀饭,西家拿来一块窝窝头,隔壁送来半瓶煤油……日子一天天过去,黄久生也在乡亲们的关爱和呵护下健康地成长着。

1983年,黄久生告别了乡亲来到了郑州,被介绍到郑州航天建筑公司打零工。他踏实肯干、勤学好学。随着他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建筑知识的了解,他的工种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职位也一步步得到提升,从小工到组长、班长、队长——直到成为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2001年,黄久生荣获郑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务工青年称号。

1986年春节,黄久生终于在阔别家乡几年后,又重新踏上了潢川县晏岗村这片他朝思暮想的土地。

他在郑州花了2000多元钱给乡亲们买了衣服、鞋,还在特产店买了核桃、大枣等土特产,到县城后用20块钱租了台手扶拖拉机,拉了整整一车。看到久生回来,全村都沸腾了,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收到了黄久生的礼物。

从那以后,乡亲乡土成了黄久生永久的牵挂。

1996年春节前,黄久生再次带足礼物回到家乡,在走亲串户中,看到一些孤寡老人、五保户、特困户生活还很艰难,就毫不犹豫拿出2万元钱,让镇里的民政部门为老人们买米、买面、买油、买肉。到现在十多年间,每年春节,黄久生都早早地把钱汇到双柳树镇民政所,而且金额在逐年增加,2万元、5万元、10万元。

2008年,黄久生出资45万元,在双柳树镇建了一家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给的补贴外,其余的费用都由黄久生个人担负。

除了关怀老人外,黄久生对家乡的建设也倾注心力。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黄久生捐资13万元为镇上购买防护设施。2007年年底,他投资为晏岗村夏楼组每家都安装了自来水,又将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门前,并在村口修建了一座感恩亭,旁边还安装了健身器材。

在鼓励乡亲们走出家园外出务工的同时,黄久生总不忘送一程扶一把。黄久生安排农民工和自己一起住,手把手地开起“小灶”,经过他培训的人从此端上了“技术碗”,吃上了“手艺饭”。据了解,在潢川县,因黄久生帮助而走上致富之路的农民工多达万人,其中仅双柳树镇就有5000多人。

黄久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品行不仅让受助者感动,同时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06年获评“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国敬老之星”,2007年获评“感动中原”十大人物,2008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09年他又和任长霞、邓亚萍等人一起被评为河南省“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原人物”,2010年他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起来的。我所做的一切很普通也很平凡,离党的要求相差很远,与乡亲们对我的养育之恩相比,根本算不上啥。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赶上了党的好政策。”黄久生说。在双柳树镇晏岗村,黄久生还保留着老家的房子,他是想让老房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本,不忘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