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炜
《信阳日报》12月1日一版《我们信阳人》专栏报道了潢川县农民工王少林的事迹:多年来,他倾其所能、所有,像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赡养和照顾着他所在村的14位孤寡老人。吃百家饭长大的王少林以一颗感恩的心,默默反哺乡邻、回报社会。
王少林的事迹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认同和称道,主要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四个字:知恩图报。知恩图报这一价值观念,普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做人要求。王少林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他才会把小时候感受到的那一份份无私的爱沉淀于心底,稍有能力便开始回报。从固定回报帮助过他的村中的老人们,到坚持资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其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知恩图报,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受恩不忘,是一个人的良知显现。《说苑》说得好:“惟贤者能为报恩”。《史记·范睢传》也说:“一饭之德必偿”,即使是吃了一顿饭的恩德,也永远不能忘怀,必当报偿。这是人之为人的起码要求。知恩图报,实际上包括“知恩”和“图报”两个部分。从小处说,别人帮助过你,你要“知恩”,并且想着“图报”,当然,不一定非要回报给帮助过你的人,而应该推而广之,把别人对你的关爱接力下去,去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也就是说,所谓的图报,应该是回报社会,让这份关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往大处而言,我们时时都应该怀着一颗“知恩”的心去感恩老师、感恩家人、感恩亲友、感恩社会。
知恩图报这句话知道的人非常多,但不“知恩”不“图报”的人也不少。类似的报道经常见诸各类媒体,有一些人每每取得成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吃了多少苦,经过了多少个人奋斗,放大了个人的努力,往往忽略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时包含了许多人的智慧以及帮助,这就是不“知恩”,更谈不上指望这类人“图报”社会和国家了。
知恩才会感恩,才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如果我们时时想着知恩感恩,就会时时想着图报。知恩感恩,图报社会,可以增添社会的生机与活力,构成社会的“道德风向标”。可以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普遍体验到世间的温暖与幸福,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知恩图报应该成为当下大力倡导的一种美德,也完全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自觉行动和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