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事件回放】
其一:不敢坐——衣服汗透、裤上有泥,福州一位农民工上公交车后,面对空座,却选择坐在地上……近期,一张照片在微博被广泛转发,引来网友热议。
其二:逐客——有记者在银川市租房市场调查发现,不少房东在接受咨询时都会先问租房者的学历状况,学历的高低甚至成了能否租到房的“敲门砖”。据了解,这种情况在长春、南昌、杭州、西宁等全国多地也都存在。
笔者以为,这是一种道德歧视下的不平等。
【记者点评】
近日上海公交车上拾荒老人被乘客谩骂、司机驱赶;不久前杭州市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引来抗议……都折射出有关不平等这一人间的大问题。
对此,《人民日报》近期发表评论说,和谐社会,不容隔阂和排斥,不能不尊重不同群体的权利。否则,容易造成社会断裂,产生对立和矛盾;不能平等看待其他群体,会产生“孤岛效应”,人与人之间因缺少沟通而变得冷漠。只有在尊重中实现共享、在包容中实现融合,社会才能向更文明的方向迈进。有关专家认为,租房不管是看学历还是看工作,都不如一份详细的租房合同与相关法律的完善更可靠。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确是解决不平等、不公正的有效途径,但法律只有做到司法、执法和守法上的平等,法律的平等才能实现。否则,比如,在铁证如山面前,人与人似乎平等,但平等的背后究竟掩藏着多少交易与人情下的不平等,“我爸是李刚”的例子生活中不胜枚举,但谁又知道,张刚的儿子、赵刚的女儿、严刚的亲属又都做些什么呢?
专家的建议,在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人类社会的辩证法道理,那就是:德之不存,法将焉附?因此,在法律之外,更可怕的是道德上的不平等。
从现象上看,人与人是存在着许多所谓的不平等——漂亮与丑陋、高个子与矮个子、有钱与没钱、愚钝与聪明、官员与百姓、贵族与贫民、白丁与精英……“不平等”多了,“不公平”也就见怪不怪了。其实,不平等都又因“权”“钱”的无惮之使,以及背后隐藏的人道的龌龊。比如对那个农民工蔑视,对拾荒者的睥睨。再比如富人鄙视穷人,脑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管人的鄙视干活的,官鄙视民等。在法律和道德的天平上,人已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从本质上讲,人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终也将赤裸裸地在世界上消失。因此,在人的自然属性和人格属性上,人本来是平等的。你即使是一时的为官、为富、为贵,也保不准哪一天会落难的。故而,做人一定要想清楚:行善者积德,作恶者聚怨;平等待人者,必将享其果。